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北京出台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入口将设停车场
发布时间:2012-8-280:0:0来源:城市交通作者:未知点击量:2238   

    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出台

    重要景区与郊野公园有望“牵手” 三山五园串联工程将动工

  绿道出入口将设停车场

  北京市重要的公园与郊野公园,都有望用健康绿道“串联”起来,市园林绿化局将这一美好设想形象地比喻为“长藤结瓜”。

  记者上午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北京市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已出台,用来连接各个公园的绿色“长藤”将充分考虑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以及静态交通的衔接,绿道出入口将结合驿站设置公共停车场。

  其中海淀区“三山五园”绿道连接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即将动工,明年上半年完工。

  目前大部分健康绿道还在规划中,建成后有望免费开放。

  绿道·长啥样?

  综合型宽度 可达3至5米

  所谓健康绿道,就是只为骑车者和步行者设计的游览慢行系统,机动车不能进入,周边全部为错落的花草绿植,可将空气污染挡在这道绿色屏障之外。

  据园林绿化局介绍,健康绿道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步行者、骑行者的遮阴需求及视觉效果,营造群落景观,提升绿道的游赏乐趣。

  综合型绿道宽度约为3m—5m,鼓励使用环保活性材料,尽量多采用软性铺装材料,同时考虑与环境的一致性。

  绿道·怎么去?

  设交通接驳点 人车要“隔离”

  据园林绿化局介绍,按照技术规范,绿道应设交通接驳点,包括衔接设施和停车设施两部分。同时,绿道还可能会设置自行车租赁点。

  其中,绿道出入口、驿站等人流的集散点应配置相应公交停靠站,公交停靠站应设置一定缓冲区和明显标志。

  此外,绿道建设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及静态交通的衔接,应尽量避免与高等级道路交叉,一旦相交,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或在交叉口划有醒目的斑马线。同时设置清晰的标志和严禁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并设置减速带。

  绿道与城市桥梁、隧道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m,且自行车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应设防护栏进行隔离,自行车租赁点应与交通接驳点、游客服务中心、驿站等设施统筹布置,实现绿道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方便居民进入绿道。

  出入口建停车场 预留换乘空地

  记者了解到,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应在绿道出入口,接合驿站设置公共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规模应根据游客流量,按最小容量确定,并利用周边公共停车场为绿道使用者服务。

  同时,还要考虑自行车停车、残疾人停车等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及为交通换乘和游客滞留留出空地。

  绿道与机动车停车场衔接时,应在停车场出入口设立醒目的标志,并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减速带。停车场宜采用软性铺装或自然地面,考虑残疾人使用的停车场应铺设硬质地面。

   绿道·还有啥?

  报警系统完备 手机无盲点

  每条绿道会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公用电话)、应急呼叫系统及道路报警系统,还会完善道路通讯网络,消除手机信号盲点。

  绿道内要间隔设置亭、廊、花架等提供休息、遮阴、避雨功能的休憩设施,并要求其形态、尺寸、色彩等与区域景观相适应、协调。

  绿道·何时建?

  串联三山五园下半年动工

  “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局长沙海江告诉记者,三山五园绿道连接工程规划设计已经制定完毕,下半年即可施工,明年上半年完工。

  绿道起点是海淀公园,这里也是以前畅春园的西花园。随后到达颐和园、香泉环岛、香山、晋元桥、昆玉河,最后回到海淀公园。整个绿道长达40公里,预计耗资约一亿元。

  生态敏感区 不设服务站

  游客服务站等服务设施场所根据规模和服务范围,可分为两级。但在生态敏感区内,不得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两级游客服务站功能一览

  一级游客服务站:承担管理、综合服务、安保等功能;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公园、景观点等服务设施结合设置;具备管理、停车、医疗救护、宣传、自行车租赁与维修、厕所、信息咨询等功能。设置间隔平均为15km—20km为宜,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以内。

  二级游客服务站:主要承担休憩、服务和咨询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务次中心。设置间隔平均为3km—5km为宜,占地面积控制在500以内。

  绿道·向谁学?

  北京市绿道规范是根据国内外经验,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提出的。

  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并为绿地建档案,便于监管。

  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并立法保障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