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广州征收交通拥堵费前提是做实“公交优先”
发布时间:2012-11-20:0:0来源:信息时报作者:未知点击量:2197   

  广州治堵将出新招。日前,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系统改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一揽子工作措施》(征求意见稿),共推出30条治堵措施公开征求民意。意见稿主要分为“建、增、管、限”四大板块。

  时下,“中国式治堵”在各地不断推陈出新:有谏言收“拥堵费”的,有传言收“排污费”的。前天还有新闻说,北京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凭停车证明购车将是一大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又创新高……

  实事求是地说,广州的交通拥堵程度虽比不上北京“首堵”,但随着车辆拥有数的快速增长,治堵也是迫在眉睫。数据显示,至今年5月,广州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250万辆,年均增长19%,而近5年城市道路里程年增只有2%左右,导致的结果就是,晚高峰平均车速已逼近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因而,此番广州拿出30条治堵措施征民意,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尊重民意的体现。倘若最终采纳合理的民意,并将其反应到治堵措施中,将是官民良性互动的一个印证。

  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作为一个广州市民,我也对治堵谈点个人看法。环顾其他城市治堵良方,“限”字似乎也屡屡提及,比如限特定区域通行,以价格杠杆调节区域交通,这些在新加坡、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都取得了不错效果。就广州而言,在当前交通环境下,一味地回避“限”也不现实。但如何“限”,怎么“限”最科学,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考量。

  此次广州推出的“建、增、管、限”30条措施是一套组合拳,其中也提及“限字诀”,但不管是“限货车”,还是“择机开征交通拥堵费”,都需要两个前提:其一需要成熟的交通技术条件为支撑;其二,不能过度依赖“限字诀”。以伦敦的交通拥堵费为例,交通部门整整调研了15年,而且各方技术条件都已充分成熟,才予以推出,在推出后还随着交通状况的变化不时调整政策。因而,在推出治堵措施前,首先要问一句:各项技术准备成熟了么?特别是涉及到特定区域的收费,必须摆脱设卡收费等旧模式,而应智能化,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疏”的作用。

  而不管是新加坡还是英国伦敦,其治堵的成功经验都有赖于公共交通十分发达这个前提,否则,开私家车出行的依然要开车,即便是收拥堵费也难以改变其出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广州的治堵方案应更多在“建”和“增”字上下功夫。

  “公交优先”的理念谁都知道,但真正落实下来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目前广州的人口总数已突破1600万,每天出行的人数十分庞大,公共交通能否满足需要?乘坐公交、地铁的舒适度是否和开车出行相差无几?公共交通完善了,再辅以适当的“限字诀”,公众自然能接受,这也是城市治堵的核心所在。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