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未来十年城市交通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新版的《上海市交通白皮书》正在编制中,并在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市交通白皮书公众参与”专题网页上征集民意。
据悉,新版白皮书瞄准了上海城市交通中的短板,试图通过重公交、限私车等多种管理手段,治理交通拥堵,完善后将于明年6月底前对外公布。
解放日报也适时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调查,试图描绘出市民眼中未来申城的交通愿景。
焦点1私车数量怎样控制
“您是否同意在本市推行‘先自备车位后买车’的政策?”在建交委开设的白皮书专题网页上,这个话题最“火”。调查发现,多数市民对通过用车位来限制这一方式并不看好。
市民林小姐担心,“有车位”不好界定。她居住的小区车位只租不卖,车主没有产权,地面车位更是无法固定租赁。加上“摆不平”,100多地面车位物业发放了近200张停车证,每天晚上上演“抢车位”。如何算是“有车位”,停车证算不算数?而且,如果租到车位就算“有车位”,那么多长时间的租赁合同才有效?
市民马先生则认为这个措施近乎“不人性”。设想如果一位车主搬家,新的住所又恰巧没有车位,他是不是还要把车卖出去?他表示,买车前肯定会衡量停车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这条规定显得没什么必要。
市民也为控制私车数量出了不少主意。市民林先生建议,比起“限制拥有”,“限制使用”更有效。国外常见的单双号限行、进中心城区缴纳拥堵费、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等等措施,更能直接缓解交通拥堵。市民王先生提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车库建设和马路车位的开发利用,以弥补规划的不足,不能一限了之。经常出国旅游的马小姐则认为,应通过行政、经济、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在小汽车购买、上牌、通行和停车等每个环节上,都制定相应的政策,有序地控制机动车增长,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多管齐下,这才是缓解拥堵的有效措施。
焦点2公交运能如何弥补
轨道交通虽然便捷,但在高峰时间的中心城区,地铁上总是拥挤不堪。如何缓解这种状况?
“错时上下班”或许是个好办法。但专家说了那么多年,从未得以实施。何小姐认为,这要牵涉到相当数量的企事业单位。如果大家协调好,谁向前“错”,谁向后“错”,便可以解决上下班高峰交通拥堵的问题。
市民徐小姐则直言不讳:轨交6、8号线早高峰时尤其拥挤,当初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口基数巨大这个因素,导致车厢过小。这样的“硬伤”,希望以后越少越好。
上下班高峰时,出租车难叫更让人头疼,有关部门试图推行电话、网络订车方式,来提高出租车使用率。市民李先生认为,在调度平台上下功夫固然可以缓解,但还是应当增加出租车的数量。建议参照英国等地,允许私家车临时“变身”成为出租车。他在美国旅游时,曾经坐过一名上海司机开的“出租”,这名司机62岁,加盟了一家与华人旅行社挂钩的出租公司,车费比“黄顶灯的”便宜。没预约的时候,它就是私家车。当然,前提是制度和管理要跟上。比如对可以加入运营车辆做技术上的要求,“司机”也要去公安和工商部门考核与备案等。其实这对解决“黑三轮”问题也有积极意义。
市民许女士则认为,政府部门应该组建一个统一叫车平台,而不是各个出租车公司各自为政。这样可以避免市民记忆各家公司的电话,更避免没车时,挨个电话拨打。
焦点3新型交通工具怎选择
据透露,上海正在研究规划中运量公交体系,介乎于轨交和公交之间,如用于市区和郊区的衔接,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新型交通工具包括有轨电车、无人驾驶电子电车、快速公交系统等等。
有轨电车不适合大力发展,这是不少被调查者的第一感觉。市民们普遍认为,有轨电车只适合人口相对较少的城市,或者是迎合旅游发展的需要。上海道路资源紧张,很难在现有道路状况前提下,开辟出新的专轨;即便开设,也只能局部区域。以张江为例,有轨电车投入大,但对交通拥堵、运能不足帮助甚少。公交专用道也一样不被看好,从事外贸工作的周先生认为,公交专用道对路口的交通灯配合以及其他车辆的自觉性要求都太高,可能不太适合在上海这个人口已达2000多万的特大型城市中推广。
上海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交通工具?市民张先生认为,新近通车的轨交22号线思路不错,可以加快其他老旧铁路建设,使其焕发“青春”,为城市客运出大力。市民方子乔建议,水运有运量大、无交通堵塞的优势,如何有效利用城市水运以缓解交通压力值得探讨。市民褚女士则建议,可以效仿国外建设“吊轨电车”,此种交通工具,不占地面资源,有点类似于轻轨,但占地较轻轨少,充分节约土地资源,而且造价低,建设周期短,应该是城市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