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随着汽车的快速发展,各类交通问题不断涌现,发展“绿色交通”正成为趋势。昨日,两江新区召开绿色交通体系规划专家咨询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两江新区正规划研究现代有轨电车、自行车交通系统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名专家也为两江新区发展绿色交通支招,建议将自行车、步道和公共交通有机结合,以减少机动车出行。
平坦区域发展自行车交通
所谓“绿色交通”,不仅仅是使用绿色交通工具,还包括倡导低碳交通出行、较少交通碳排放、减轻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改善居民出行和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及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等。
“2010年7月,两江新区成立之时,我们就已开始着手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事业。”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项目所负责人张建嵩介绍,两江新区的绿色交通规划包括两江新区绿色交通规划体系研究和五个子项研究,子项研究包括两江新区的道路标识特色研究、有轨电车网络规划及示范线控制规划、生态道路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及路网优化、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和智能交通规划。
作为山地城市,我市积累了丰富的山地步道系统建设经验。研究所提出,在两江新区建设更为完善的步行系统,并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既能完善与公共交通站点的接驳,又能依托特色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的生活方式。
“以龙盛片区举例,预计规划两级步行道,一级步道串联古镇、城市综合体等人文自然景观和主要节点,而二级步行道则覆盖大型商业中心区和聚居区,连通各个交通枢纽形成步行网络。”张建嵩说。
龙盛片区拟设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也有望出现在龙盛片区。通过对龙盛片区未来交通发展的分析,研究所认为该片区未来建设有轨电车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时对有轨电车建设进行规划研究,将有利于为将来的建设预留条件。
此外,两江新区道路标识也正在进行创意研究。标识将由道路本体、道路空间、街道绿化、交通设施及人文活动等内容构成,通过标识大家不仅可以看到相关路况,还能明晰道路特征。
“在道路标识的设置上,要注意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应以不影响司机驾驶为前提。同时,新的规划理念中,道路标识并不只提供给司机,还应提供更多信息给行人和自行车驾驶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石京建议。
声音
交通转换枢纽开发是关键 吸引市民选择公共交通
在昨日的会议上,国内知名规划专家纷纷对我市两江新区绿色交通规划这一前沿的课题研究予以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石京认为,交通转换枢纽的开发将是两江新区绿色交通规划的关键之一。“过去的理念是,发展绿色交通要强化自行车与步行,但实际上,城市交通里真正能代替机动车辆的是公共交通。”石京说,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减少机动车出行的目的。
在公共交通的规划上,石京建议,在密度大的地方,应对公交枢纽立体开发,并且设置便利的过街途径。同时,重庆以山地地形为主,未来使用电动自行车将可能成为趋势,规划中可加入对该类出行方式的合理设计。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林群也认为,两江新区用地紧张,应采用集约型用地模式,因此枢纽站场的设计应将周边地区土地与整个交通模式结合,在通道的使用布置上应有效利用。
“重庆的地形差异化很大,是典型的组团城市。在道路设计上,应更多采用垂直步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提议说。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