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组3日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过程。机动车、采暖和餐饮排放对北京强霾污染的“贡献”超50%。
“就北京而言,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油气挥发和局地烹饪排放近年来有快速上升趋势,应加紧控制,工业和地面扬尘应进一步改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
他说,京津冀区域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中科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监测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其中第五次污染过程中PM2.5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的时间超过50小时。
专家对污染物成分分析后认为,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我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是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
中科院于2012年9月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介绍,该专项计划用5年的时间,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机制,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