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太路到前进路需1-2分钟……”,在外地上大学的小李暑假回到昆山后,发现昆山的交通状况又发生了新变化。记得上一次回家就有过变化——路口的LED交通诱导屏从只播放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变成了有“红、黄、绿”相间的全景示意图和文字说明显示,小李知道,“红、黄、绿”分别代表路段“拥堵、较繁忙、畅通”三种路面交通状态;而这一次的变化,则是将交通状况量化成了行车路线所需时间。根据人性化的交通诱导提示,小李选择了最优路线,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走得真心舒畅!”小李由衷感慨道。
小李所经历的变化,正是昆山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交通”的发展历程。“智能交通”是昆山“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昆山投资1000万余元研发的昆山交通状况实时监测系统(简称“采处发”系统),历时三年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该系统进一步升级,建成“城市道路交通状况预测预报系统”。
采处发”系统主要由采集、处理、发布三大功能组成。据介绍,昆山交巡警大队先期在城区主要路口的路灯杆、信号灯上布设数百个“微波视频检测器”,实时采集路网动态交通流数据,如:东西向、南北向单位时间内通过路口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数量。这些交通数据会被传输到交巡警大队交通指挥中心系统平台上进行识别处理。根据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通行能力,系统后台运用大量交通模型运算,综合考虑行人过街、路边停车等干扰因素,实时评价出路段交通状况,形成路网全景示意图。交通指挥中心值守民警通过路口交通诱导屏、互联网站、手机网络、交通广播电台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全天候发布昆山实时路况、交通管制等信息,为市民选择最有效率的交通出行线路提供科学参考。
昆山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大队长乔文忠介绍说:“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交通数据采集、信号控制和信息发布等方面,能有效提升道路交通状况预测判别准确率和交通运行通畅率”。
“在交通信号控制方面,昆山主城区范围内105个路口交通信号机都是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联网控制的。还可以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变化特点,及时调整优化信号灯的各项参数,有效平衡路网的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控制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了解,目前路段车辆停车次数和停车延误率均减少了15%以上,行车速度提高了15%以上,交通管理指挥调度响应时间减少了20%以上。
记者还了解到,昆山的智能交通建设与发展实践,与京沪渝、港澳台等18个城市和地区的智能交通项目共同入选了《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昆山成为全国唯一入围《年鉴》的县级市。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