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公交系统二期预报站准确率提升至99%
发布时间:2012-11-300:0:0来源:中国交通技术网作者:未知点击量:1597   

    11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办联合城管局、财政局在园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召开“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公交系统(二期)”项目验收会,听取项目验收汇报、监理报告和用户使用报告,观看系统功能演示,并审阅项目竣工文档资料。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园区智能公交系统二期项目围绕合同规定的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公交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提升和完善了便民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四大平台,新增、升级了车载物联网设备、电子站牌和配套设施,实现了公交运营管理、公司综合办公管理、便民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经园区公交公司试运行,系统功能实用,总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并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建议根据用户实际使用的要求和整改意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可靠性。

    园区智能公交系统二期项目自2011年4月正式启动起来,是在一期项目初步完成智能公交信息化、软件功能基本达到智能公交行业水平、电子站牌报站准确性达到83%的基础上,伴随着园区公交信息化的推进,系统对智能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多业务、多数据库同时运行需进一步提升系统稳定性,现场调度的智能化水平、电子站牌报站准确性也需提升等情况的出现,而着手立项开发的一个园区信息化重点项目。 

    二期项目具体建设内容是在一期基础上,扩大电子站牌覆盖范围,新增车辆车载设备全覆盖,同时对于原一期电子站牌和车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更多智能化应用;在一期硬件建设基础上,整合、完善应用平台,基于统一的数据库,搭建、升级运营管理系统、营运监控系统和便民服务系统。并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应用,对外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对内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通过提升硬件集成水平,提高系统资源整合力度,以提高决策分析能力,使公众服务更精准,公交管理更全面,内部使用更方便。具体数字而言,就是集成1个车载物联网、整合1套数据库、定制150张决策报表、电子站牌准确率99%。 

    经过一年多的成功建设,园区智能公交系统二期项目较好地实现了扩容新增、升级整合两大目标,已建设150个电子站牌,改造260个电子站牌,并发布途径园区全部公交线路的报站信息;新装150台GPS设备,改造467台GPS设备;在367辆公交车和10个电子站牌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上线运行,改造150台视频监控设备;完成智能投币机、电子量油设备等各150台的安装、调试;实现智能公交运营管理、便民引导、协同办公、动态监控分析、基础信息服务等软件平台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在车载网联网应用方面,项目在全国率先使用了TD-HSUPA技术,使视频监控传输速率可稳定在300kbps以上,进一步提升了视频监控质量和流畅度,满足了公交监管的需求。此外,还实施了监控结合智能分析抓拍,通过对钱箱门的监控,提升了公交钱袋监管水平,并基于智能分析对下车客流统计进行了试点。 

    据介绍,项目较好地实现了服务功能多元化、立体化,实现从传统管理方式向智能化、及时化、精准化转变,实现从乘载工作向车载服务转变,实现服务途径多元化,并形成了服务公众、接受监督的良性循环。而经过GPS设备的升级、发布程序改进、到站算法的进一步优化、同时采用有线接入,也使得报站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由第三方监测机构的1004批次检查结果显示,排除其中由于系统设备故障、因车辆晚点调度指令外未下发的37趟次外,园区线路的报站准确率已从一期的83%进一步提升至99.56%。而通过采用实时调度指令,也使得驾驶员的发车有据可依,实现首班准点率从一期的80%提升至90%,今后还将根据数据分析会继续提升。同时,电子站牌的周故障上报率,也从130多起下降至50多起,在保证对外服务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业主和公交的投诉处理量,从不同侧面上有效提升了园区公交出行满意度。 

    据了解,园区智能公交系统二期项目还成功获得了“2011年中国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奖”和“寻找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奖。下一阶段,项目将在巩固当前成果的基础上,从4G网络、软件系统、数据分析、便民设施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充分挖掘智能化应用方面的功能需求,深挖基础数据为决策分析之用,同时对接其它应用系统,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由管理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以全面提高园区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