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轨道交通4大站点方案亮相 “城轨时代”即将叩响合肥大门
发布时间:2012-5-220:0:0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未知点击量:1597   

    俗话说得好,“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合肥城市轨道能否在6月份打响正式开工第一枪,是很多市民尤为关注的。20日,记者从有关建设部门了解到,合肥市政府的最终建设批文还未下达,不过随着四大站点的设计方案公示亮相,目前各方都在做着积极的准备,可以说城轨时代已经在叩响合肥的大门了。

    目前,轨道1号线芜湖路、南一环站、水阳江路和高铁站等多个站主体结构都已提前完成,而合肥首个地下连续墙也在静候着凤阳路站点工程的开工。

    首个地下连续墙 等待结束“蛰伏”

    5月20日,在靠近元一时代广场东北方向的十字路口,不时有车辆飞速地驶过一环沥青路面,而在地面下约40米处,合肥首个地下连续墙埋设其中已有近十个月。预计不用等待太长时间,“蛰伏”深处的地下连续墙将不再悄声无息,从而为合肥城市轨道一号线的开工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合肥首个地下连续墙,其实是今后构成轨道一号线凤阳路车站的“基础”框架,共建设了12段连续的墙体,共开挖出2500立方米土方,以半米的厚度来铺,大约能铺满一个足球场。另外,巨大的钢筋笼被放入地下后,还要在笼内浇筑基本与所开挖土方相同量的混凝土,而作为地下连续墙“骨架”的钢筋,大约用掉了600吨。

    在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合肥站~徽州大道站)的设计中,线路长约为24.58km,同样全地下线,共设置车站23座。据了解,目前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中除了滨湖试验段已经主体建成之外,芜湖路站、南一环站和水阳江路已经结合马鞍山路桥高架桥建设先期主体建成,而高铁站也是完成了主体结构建设。

    沿线车站增减 切合城市需要

    比较3年前的“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规划图”时,如今的合肥轨道交通发展蓝图呈现出了明显的深化和细化。在1号线一、二期的站点设计规划上,车站总数由22座变为23座,简单的数字变化其中却是意味深长。

    规划取消了当时的谢岗站、望江东路站、南二环站、人民大街站和扬子江路站,新增太湖路站、水阳江路站、葛大店站、繁华大道站、花园街站和锦绣大道站。其中,滨湖新区段的站点变化几乎没有。此外,相比最初的规划,最新设计方案显示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方式为全地下,取消了原滨湖段的高架方式,目前滨湖段试验段已经主体建成。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初的规划只是大局上的设想,随着合肥轨道交通的申报和获批,这一设想也得到了诸多深化和细化,并且新设计方案也更加切合合肥近年来的发展和未来需求。

    胜利路沿线 绿化搬移“正酣”

    据悉,轨道交通一号线、胜利路畅通工程征收范围从长江路桥至合肥火车站,涉及征收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120多户,其中涉及住宅73户,筒子楼占90%,目前已完成全部住宅的征迁工作。

    昨日,记者在胜利路现场探访时发现,该路两侧的绿化带正在进行迁移工作,而这直接显示以上两工程开工迹象明显。

    同时,记者获悉,参加此次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施工一、二、三标段的招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根据公示,3家预中标单位分别是一标段为中铁二十四局,二标段预中标单位为中铁四局,三标段预中标单位为中铁三局。

    能否六月开工 只待一声号令

    根据目前的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施工、监理等招标信息显示,该工程建设总工期约为4年5个月,有望于2012年6月份左右开工建设,然后赶在2016年底通车试运营。可以预见的是,只待合肥市政府一声“正式开工”的号令,合肥也将实实在在地迎来轨道建设。

    据了解,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B型车。构造速度90km/h,最高运行速度80km/h。本工程列车编组采用6辆单元编组,即由4辆动车和2辆拖车组成,每列车定员为1460人。初、近、远期高峰小时行车对数分别为13、18、30对。一期工程平均运行速度32km/h。

    施工期间客流 提前做好规划

    采访中,有一些沿线的商家表示都看好地铁的远期效益,但在具体经营上还是比较慎重有顾虑。

    “对于合肥的轨道交通来说,沿线商业企业最好做两方面考虑。”一家房产策划公司的刘先生表示,接近地铁有利于招徕人流;不过,一旦地铁在修建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造成沿线交通不便利,对于一些企业和经营者来说,如何等到地铁建好需要提前谋划。

    有专家则提醒说,在地铁修建的短期内,商家们应该提前做好规划,以便应对这些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