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打造“金融强市”的重要举措,广州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城的“大手笔”。筹谋已久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庐山真面目”究竟怎样?本月11日将见分晓。当天,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竞赛的三个最终优胜方案将从参赛方案中出炉。
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国际金融城将打造智能交通,一批全新的交通形式将崭新亮相:空中轻轨、过江缆车、低空航道、水上BRT……
11日出炉三优胜方案
今年5月,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委员会发布竞赛公告,国内外设计机构纷纷响应,短短11天内超过120家单位正式报名。广州市规划局从报名单位中遴选出世界一流、具有金融相关设计经验兼具国际和中国特色的11家设计机构作为参赛单位。
同时,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欧亚院士、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开发建设单位、国际著名设计大师等20多位国内外顶尖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在专业上覆盖了地下空间、智能交通、绿色建筑、金融业态、岭南风貌、建设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指导金融城的规划编制。
8月9日至11日,竞赛专家评审委员会将选定本次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的3个优胜方案。
组建世界级中央活力区
据悉,金融城将立足全球的金融功能战略定位。规划定位放眼全球,从全球、东南亚地区和华南地区三个层面培育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功能特色,强化华南金融中心、区域监管中心、金融总部聚集区、金融市场服务平台集聚区、新兴市场交易中心、广州国际财富中心、后金融时代的专业型金融中心等多种核心职能,将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并与珠江新城、琶洲地区共同组成世界级的中央活力区,引领广州建立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参与全球城市竞争。
建成岭南风格水乡特色
国际金融城将建成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岭南风格和水乡特色区域。广州国际金融城作为未来广州的新名片,在传承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内涵、凸显核心文化特征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规划将通过水城一体的中正布局、冷色调的传统建筑色彩、以石材为主的地方建筑材料、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风格、富有艺术气息的城市雕塑、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运用等手段,探索广州国际金融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设计手法上延续广州山城水融为一体的自然空间格局,构筑起“山-河-湖-江”的生态系统,梳理现有河涌接火炉山和珠江,将岭南水系渗入金融城合为一体。
打造水陆空并行智能交通
以打造一个高效、通畅之城作为交通组织的总体目标,提出了都市公交、立体人车分流的理念,通过交通模拟仿真、交通智能诱导两大技术支持,运用包括空中轻轨、过江缆车、低空航道、水上BRT、地铁、过江隧道、地下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车道、过江步行桥、独立步行系统和绿道等多种地下、地面、空中、水道的交通组织方式,全面保障新型城市化时期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发展需求。
●国际金融城整体规划范围:
北起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南至珠江,东至天河区界,西至华南快速干线,总面积7.5平方公里。
●起步区范围:
北至黄埔大道,南至珠江岸线,东至车陂路,西至科韵路,面积1.32平方公里。
各种交通方式齐备
金融城的交通设计也是一大看头,几近覆盖世界上所有的交通组织方式。
据悉,规划将以打造一个高效、通畅之城作为交通组织的总体目标, 进行都市公交、立体人车分流,通过交通模拟仿真、交通智能诱导两大技术,运用包括空中轻轨、过江缆车、低空航道、水上BRT、地铁、过江隧道、地下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车道、过江步行桥、独立步行系统和绿道等多种地下、地面、空中、水陆的交通组织方式,以满足未来金融城发展产生的人流、物流高效集疏的需要,实现金融城与广州各区、珠三角、东南亚以及全世界的高效交通联系。
地下空间同步开发
超大型地下空间的同步规划将使得金融城成为广州又一个立体式的综合开发样板。未来金融城的地下空间既有交通枢纽、商务服务、文化休闲,也有停车配套和市政设施等。
其中,交通枢纽区主要体现交通换乘与疏散人流功能,商务服务区主要为地面高强度建设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文化休闲区结合地面岭南水岸作为文化体验,停车配套区提供车位与配套设施,市政设施通廊则确保地下管线的安全可靠,同时多种功能适度融合,与地上功能形成互补。
规划落地引领开发
好的规划关键还要看落地。为此广州市坚持“规划设计、拆迁安置、土地出让”三位一体的原则,即 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土地出让单元化和征地拆迁可实施性的“三统一”,确保实现规划落地和规划引领。
同时,金融城还将创新土地出让、地下空间出让、市政设施特许经营等多种融资渠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并充分考虑城中村和现有企业的利益, 做到优先安排拆迁安置区,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土地收储开发。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