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广州9个新城规划
本报讯 (记者杜娟)近期,广州海珠生态城、国际金融城、花地生态城等9个新城规划陆续披露。在昨日举行的一个规划研讨上,有专家表示新城建设中如果发力不均,很有可能再缩回过去的“单中心”状态。
多个聚集中心
避免交通聚焦
昨日,在羊城设计联盟举报的规划研讨会上,中山大学教授、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袁奇峰认为,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是可以因势利导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城市规划是集体行动的纲领,使更多人的利益得到保证。
广州市“1+2+3+9”的总体规划其中的“9”是指白云新城等9个区域副中心,这些区域是广州着力要打造的。因为副中心是在都市区内部,形成多个聚集的中心 ,这样分布的好处是避免交通拥挤,使城市的结构更加的优化。这种模式最好的样板就是东京,东京延绵着很多的都市群,重新塑造了城市的曲线,交通轨道非常好,形成网络化的形式。
前万科执行副总裁杜晶称,今年广州十区商业用地的规模远远高于居住用地规模。过多的商业指标,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商业之形,借公寓之名,行住宅之实”的现象。这最终可能变成楼上是办公、楼下是居住,影响到办公和人居。 还有更加严重的问题,因为从规划来讲,住宅和写字楼和商业的指标是完全不一样的。住宅要配置很多的医院、交通和学校,但现在有这么多名义是商业的“住宅地”,是可以少配套的。“未来很多格子里面住满了人,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就是错配的问题”。
实现生活圈间交流
搭建有效生活系统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倪阳认为,广州目前面临不少瓶颈问题,还是应该建设各个新城。规划时最好的状态是能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圈范围内计量通过自行车或步行等简易交通,圈内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再通过快速路、地铁、轻轨或BRT等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实现圈和圈之间的交流。倪阳举例,他住在高校中,每天上下班只需10分钟,而且可以在校内生活圈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据调查,国内一般的市民上下班单程是40到50分钟,来回程基本上是90分钟。这与倪阳相比,每年要多出2个工作月的时间在路上。“意味着我生命的效率更高,或者是一年可以多休息两个月,你干12个月,我干10个月”,倪阳表示,城市规划就是要搭建有效的工作生活系统。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