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站房东悬挑夜景
深圳北站枢纽利用雨水回收技术的城市小广场水景
深圳北站雨棚四边形环索弦支结构体系
宽广恢弘的高铁车站站厅
深圳北站——光导照明
深圳北站房屋面光伏玻璃
深圳北站站房国内首次采用高、大跨度异形拉索幕墙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由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深港客运专线公司负责建设管理的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荣获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詹天佑奖,成为32项获奖工程之一。这也是深圳北站枢纽继获得“鲁班奖”后又一次摘得国内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同时,深圳北站枢纽也是全国同时获得“鲁班奖”和“詹天佑奖”双料大奖的6项工程之一。
詹天佑奖是中国土木工程设立的奖,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该奖被称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工程奖”,获奖工程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方面均有显著的创造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反映当今我国同类工程中的最高水平。
磅礴的气势,新颖的造型,便捷的换乘,人性化的服务,舒适的环境以及美丽的广场景观,这些都是人们走进现代化的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视觉感受和切身体验。可以说,深圳北站既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也是深圳兴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同时还是点缀深圳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四纵四横”规划中的“两纵”(京武深港和沪杭福深高铁)交汇枢纽,是深圳“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格局中最为核心的枢纽火车站,位于广深港高速铁路和厦深客运专线的交汇处——深圳龙华新区,它集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高速铁路等国铁线路,地铁4、5、6号线综合换乘,长途、公交车、出租车、旅游大巴以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接驳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是当前国内接驳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整个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由站房、东、西广场三部分组成,东西长950米,南北宽480米,建筑高度43.6米,工程总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工程分为地下二层、地上四层,主要由5号地铁站台层、国铁站台层、高架候车层、地铁4、6号线站厅层等组成。东广场主要功能为地铁4、5、6号线车站、公交车、出租车及高铁车站之间的互相换乘。西广场主要功能为社会车辆、出租车、长途汽车、旅游大巴及高铁车站之间的相互换乘。
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功能齐全、项目众多、结构复杂、工期紧迫、倍受关注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如何高质量、高水平地打造成一个“精品工程、绿色工程、民生工程、和谐工程”?这是工程建设之初就摆在各参建单位和每一位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深圳市轨道办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深圳市地铁集团等建设单位组织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局、北京城建设计院、铁四院、深大院等数十家参建单位,大胆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勇于探索全新的规划设计理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为引领全国的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顺利建成发挥核心作用。狠抓“科技创新”四个字,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施工组织、工法工艺、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创新突破。充分发挥各参建单位专家、设计师、工程师、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智慧和力量,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最终取得了多项创新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效果显著,为一流的深圳北站枢纽的建成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创新“一体化建设”理念
塑造一流的建设管理水平
国家铁路与大城市交汇处易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接驳的综合交通枢纽。如何突破传统条块分开实施模式、实现高效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进行建设体制的创新,是枢纽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圳市地铁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一体化建设”北站枢纽的理念,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并取得很好效果。
北站枢纽集合多种交通方式及配套开发,按城市一般做法及深圳通行建设管理体制,其主要功能及可能的建设管理主体有:铁路站房(广深港客专公司)、平南铁路改线工程(平南铁路公司)、 地铁5、6号线(地铁集团)、地铁4号线(港铁公司)、长途客运站(客货运中心)、公交/的士场站(场站建设管理中心)、周边市政道路及配套广场(建筑工务署)、派出所、邮局等服务机构(相应主管部门)和配套商业开发(企业)。在详细规划前提下各项目主体负责立项、设计、建设及管理。但受城市空间、土地资源、建设周期(2011年大运会前须建成)等诸方面制约,北站枢纽建设抛弃过去以部门职能和条块管理为核心的建设管理模式,打破各功能主体间的“一亩三分地”的本位主义,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提出“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一体化建设,包含一体化的建设指挥、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和运营管理。即:建立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以尽可能少的管理主体执行交通功能集合建设思想,从组织上提供保证;一体研究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连接方式、功能、布局和换乘关系,共享有限城市道路管网和土地资源,从空间上奠定基础;选择大型的总承包企业进行BT(总包)施工,设备系统采用大系统集成方式,减少施工时空接口,从时间跨度上夯实条件;借助一体的设备系统和服务设施,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组织服务标准、服务信息统一,让乘客安全高效达到和换乘,从效果上实现最终目的。
得益于“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创新,北站枢纽才做到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投资省,建设周期快,运营效果好。从2008年底全面开工至2011年6月全部建成,仅历时约34个月。目前,客流快速增长,在枢纽内换乘客流已达日均20万以上,各方评价较高,成为目前国内高铁枢纽的标杆,也成为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中省部市合作共建的典范项目和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示范性项目。
规划设计亮点纷呈
打造低碳环保人性化工程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全国高标准建设的轨道交通枢纽,在总体规划、功能布局、工程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火车站模式。打造低碳环保城市,绿色出行。
◆独特的规划布局: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局,流线组织方便快捷;以步行系统组织水平及竖向交通,利用广场平台为人流集散主交通层,向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4/6号线,向下发展国铁站台层与城市轨道5号线,而为了配合枢纽以步行人流换乘集散交通层为中心的流线组织,国家铁路首次在深圳北站实现了目前国内唯一一例上进上出的人流组织。
◆气势磅礴的站房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北站枢纽主站房屋顶“上平下曲”的形态,也给予旅客充满动感与节奏的视觉享受,直线条与水平面以及曲线条与波浪面的巧妙组合,展示出深圳海滨城市的地域特色。地铁4、6号线车站在站房屋顶内穿越,开敞的建筑结构使乘客在广场上即可见到穿梭的列车,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站台雨篷采用的新创“方环索弦支”结构体系,结构轻巧,用钢量低,实现了“无柱站台”的设计,也让站台空间更为开敞通透、便捷。长途客运站,公交接驳场站等配套建筑与主站房遥相呼应的设计,宛若航母四周的护卫舰、驱逐舰,傲踞华夏大地的南方,开创一个时代,实现这座城市的无限梦想。
◆方便的对外交通:连接深圳北站的交通条件良好,梅观高速、机荷高速、南坪快速、福龙快速等高等级道路作为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的外围道路支持枢纽的疏散。在龙华二线扩展区内则利用梅龙路、布龙路、上塘路等道路支持深圳北站的交通疏散。
◆人性化、管道化的接驳设计:在交通组织上采用“立体化+管道化”的模式,使人车进出站布局全部实现立体分离。立体化的布局造就了管道化的交通组织,全国首创的室内人行天桥——多岛式的出租车上客,半岛式公交车场站,高效安全。
◆生态的城市车站:深圳北站枢纽以山林链接城市为景观设计理念,将自然绿化延伸至枢纽,充分体现了生态化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枢纽西广场将山林引入建筑,向东延伸,将绿色和生态引入东广场。下沉广场既是广场中心景观又是二层换乘厅的室外庭院,水景天窗更是营造了5号线车站室内水色天光的美景。人在景中游的奇妙之旅演绎着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车站。
◆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深圳北站建设的重要篇章。东、西广场设置了医疗救助、饮水处、更衣室、母婴室、行包寄存中心、无障碍卫生间、自行车停车场、停车场残疾人专用车位,站厅地面采用防滑材料,设有盲人道,这一切都彰显着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关怀。
北站枢纽还采用了多项节能环保技术,室内停车场引入光导照明系统,东广场配置了冰蓄冷集中冷站供冷、雨水回收系统、虹吸排水干雾降湿系统、变频扶梯等,处处体现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光导照明系统:深圳北站枢纽西广场顶板及车库出入口引入光导照明系统,共设有61个光导照明,每个光导照度约70lx,照射范围可覆盖约50平方米。广场开设多个采光天窗,将自然光导入地下车库,有效改善车库室内光环境。
◆冰蓄冷供冷:在深圳北枢纽东广场配置了冰蓄冷集中冷站,冰蓄冷系统机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可蓄冷量为2万冷吨,可提供枢纽东广场及地铁5号线共约20万平方米的冷量,比常规系统年节省运行电费数百万元。
◆虹吸排水及雨水回收:枢纽东广场大平台的雨水,采用虹吸排水方式,速度快,无需较大的排水坡度,可以最短的路径将雨水排入市政管网,满足了排水顺畅需要。另外,采用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建雨水贮存调节水池,雨季收集雨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主要用途为绿化和场地浇洒。旱季及雨水量不足时,自来水提供区域内绿化、道路浇洒用水。研究构建完整的雨水收集、贮存、处理、回用系统的具体方案,从而实现全年最佳的雨水收集回用量。
◆干雾降温系统:在深圳北枢纽东、西广场,在人流较多的区域设置干雾降温系统:只要环境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值,发生器就会自动启动,迅速降低周边环境温度,为行人提供较为舒适的步行环境。采用干雾降温,并不会打湿游人的衣服。
◆变频扶梯:枢纽内全部自动扶梯均采用全变频技术,进行分时控制,即在早晚客流高峰期实行额定速度运行,可做到及时分散集中客流;平常客流不集中时段内和车站,采用设定速度(低于额定速度的任意设定的速度)运行,并且在无乘客时,扶梯以慢速运行。经实测,扶梯采用分时段控制方式,可节省电能30%左右,对提高运营效益起到一定作用。
施工技术精益求精
倾力铸造精品工程
在北站枢纽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多项技术、工法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各种科技进步奖项,为精品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取得了首次在国内外站房中大面积、大跨度钢筋桁架楼承板“跳仓法”施工技术,填补国内外施工技术的空白:钢筋桁架楼承板施工技术与“跳仓法”施工的联合应用,成功解决了现场立体交叉施工及大面积混凝土楼板收缩开裂的施工难题,达到结构更为安全合理、施工更为便捷、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
◆取得了国内外首创多连跨(10×12跨)四边形环索弦支体系施工技术:新型的四边形环索弦支结构施工技术便捷实用,通过深圳北站的实践,为同类建筑结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大吨位铸钢件安装及焊接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功解决了复杂条件下大吨位铸钢件焊接工艺、变形控制措施等技术难题,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取得了国内外首次采用的高(24米)、大跨度(跨径27米)异形拉索幕墙施工技术:形成了异形拉索幕墙结构张拉及预应力控制的专项技术,填补国内外技术规范中对索网幕墙的索张拉及预应力控制的空白。
◆取得了大跨度(最大跨度86米)异形空间钢结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通过采用大跨度(86m)异型空间钢结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与设计单位进行无缝对接,避免了因设计方案带来的是风险,降低施工成本,节约了物资材料,缩短了工程周期,加快了生产效率。
◆取得了超长(409米)复杂异形空间钢结构施工技术及分区分级卸载监测技术:超长(409m)复杂异型空间钢结构施工及分区分级卸载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工程施工质量、分段吊装、分区流水的方式,大大的节约机械设备、劳动力、原材料和施工措施的投入。
◆取得了国内外首次采用大面积(208×409 米)组合节能防水屋面系统施工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可供同类建筑工程借鉴的由设计到施工的标准化技术手册以及施工技术:通过208x409m阳光板与铝镁锰板组合的节能屋面防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效解决了现场施工技术难题,降低了施工成本,减少了人员设备和措施的投入。
探索管理服务新模式
工程建设快速高效
◆创新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指挥机制。国铁站房和市政配套为两大投资建设管理主体,并涉及多个项目和数十家参建单位,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协调下,由市轨道办、铁路建设方(广深港客专公司)和市政配套建设方(深圳地铁集团)成立了枢纽联合建设指挥部,全程负责协调综合枢纽(铁路站房和市政配套)建设工作。从而建立了统一指挥、分层管理、分级分块的工作机制,实现统一调度、协调计划的工作目标,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建设过程中,协调、解决了大量重大的问题,保障了整个枢纽工程有效、快速推进。
◆科学策划,精心组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期策划和施工组织,尤其对新区大道、国铁Y/A柱、平南铁路便线新线、地铁5号线及4/6线、国铁大屋架等重要施工节点进度提出明确要求,场地移交计划到天,并层层分解落实,建立周密的跟踪检查、反馈执行机制,确保总工期的实现。对传统施工工艺工法、施工组织和多项重大施工技术难题结合现场复杂环境,应用系统工程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创新改造分项工程化块分区管理,成功多次实施大方量混凝土浇筑、大面积防水材料敷设等大规模连续作业,有效加快子单位工程进度,加快工作面交接流转,并成功攻克了多种大面积组合防水系统技术、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抗裂技术、复杂环境下的长大深基坑动态信息施工管理技术、高/大跨度现浇预应力箱梁关键施工技术等施工技术难题,为复杂施工条件下枢纽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仅用34个月,就建成了集铁路、地铁、道路、场站、广场等于一体的大型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创造了地铁及枢纽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管理小集中,监控大联网”和“一体化”的信息集成系统。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集国铁、地铁、长途汽车、出租车、社会停车场、公交总站、市政道路等公共交通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其产权、运营、物业管理等单位多样而复杂。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与IT技术;构建整个枢纽范围内的统一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数据共享;通过实时的通信技术,构建整个枢纽范围内的实时公用数据网络,做到信息同步、数据同步。极大的提升了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既是“深圳速度”的体现,更是“深圳质量”的创造。如果说北站枢纽是深圳地铁集团等创造的镶嵌在轨道交通网络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前海湾综合交通枢纽必将成为照亮整个前海湾畔的一座耀眼灯塔。深圳地铁建设者们的坚实脚步将沿着无限延伸的城市轨道,一路向前,永不停歇。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