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心城区骨架道路示意图
|
|
|||
|
本报讯(记者 胡晓伟)记者获悉,本市昨日公布了天津市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以“双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以“双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双快”(快速轨道、快速路)为骨架,高效、便捷、安全、绿色、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以“两港”(海港、空港)为核心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实现双城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之间90分钟通达;双城与市域内区县新城之间60分钟通达;双城区内部45分钟通达,双城核心区之间30分钟通达,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与所在区县新城之间30分钟通达。
城市道路 骨架路网全部建成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规划中,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中心城区将尽快改变路网结构不完善,主次干道不成系统,路网实现率不高的现状;尽快解决部分瓶颈节点,尤其是出入城交通不畅,京津塘高速公路对城市北部地区的分割严重等问题。
具体而言,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加快建设平行于快速路的疏解道路(如吉兆路、雪莲路等),提高转换交通能力,提高路网密度,缓解出入城交通压力;完善北部城区网络,促进北部新区的发展,包括京津塘环内段改造为高架,建设外环线东北部调整线等北部新区内骨架道路;支撑重点地区发展,建设文化中心、会展中心、解放南路地区、海河后5公里等项目周边道路;疏导结合,重点治理海津大桥、津汉—外环线交口等拥堵点,同时打通卡口路、断头路,配套建设人行天桥,优化微循环系统。到“十二五”期末,北部新区与中心城区实现无缝对接发展,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之间的联系通道数量翻倍,“两环十四射”骨架路网全部建成,路网实现率由现状的60%提高到70%以上。
在滨海新区,则要尽快改变区间骨架路网不成体系,南北向贯通通道缺乏,尤其缺少跨河桥梁的现状;同时,重点解决疏港道路穿城的港城交通问题。
在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基础上,启动中央大道南延线,由津晋高速向南延至海景大道,形成塘汉大之间的贯通通道;将在建西中环向北由第九大街延伸至塘承高速,向南由津塘路延伸至天津大道,有效衔接新区现状及在建的高快速路。取消新北路疏港功能,货运通过外围货运通道转换,减少货运穿城干扰。结合于家堡中心区、滨海高铁站、南部新城等重点发展地区,完善滨海核心区西、南部路网。到“十二五”末,滨海新区路网主骨架全部建成,在沿海走廊上,形成中央大道、汉北路等客运专用通道,区间客货交通组织更加合理。
轨道交通 成为客运体系骨干
在轨道交通方面,提出要重点解决公交分担率低、轨道运营规模小及未形成网络的问题。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71公里增加至230公里,轨道网络客流由15万人次/日提高到200万人次/日以上,轨道交通出行量占整个公交出行总量的比例由7.7%提高到30%以上,基本确立轨道交通在客运体系中的骨干地位。
在中心城区,将继续建设地铁5、6号线,形成环放式网络;建设地铁2号线机场延伸线、东丽湖延伸线和地铁3号线南站延伸线,方便东丽湖、南站等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启动4、7、10号线建设,促进西站、文化中心等重点地区的建设发展,强化核心地区对外交通联系。
在滨海新区,启动建设市域Z4线中部新城至汉沽段,与津滨轻轨形成换乘,强化沿海发展带;建设Z2线滨海西站至中新生态城段,支撑和带动中新生态城建设;启动建设B2线黄港欣嘉园至临港经济区段,连接滨海西站和于家堡。
强化津滨走廊 实现双城有效衔接
双城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交通联系更为紧密。规划中,对于津滨走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道路,要求尽快改变双城两端衔接不畅、缺乏南北转换通道;客货运功能混杂,贯通通道能力不足的状况。实施东金路及中心庄路南延线,以及双城内部南北向通道,提高区间交通的转换能力,强化双城衔接。增强双城间通道能力,打通津塘二线,将现状线位向东延伸至西中环快速,形成海河北侧的快速通道,将双城之间的贯通通道由现状5条增至6条。进一步明确道路功能,合理组织客货交通。在海河南北两岸形成津滨高速、天津大道两条客运专用通道,确保双城快速通勤。
在轨道交通方面,提出对现有津滨轻轨车辆进行改造,使轻轨客运能力由现状18万人次/日提高至27万人次/日,充分发挥轻轨对双城客运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另外,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以后,能够为双城提供8万人次/日的客运能力);同时,要求适时启动市域Z1线文化中心至开发区段,实现双城半小时通达。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