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无锡出台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 实现人车分离
发布时间:2013-10-1715:12:58来源:江南晚报作者:未知点击量:2005   

  低碳出行

  倡导“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

  “慢行系统不仅要考虑人的出行需求,更要考虑人的生活需求。”规划人士表示,慢行系统规划不仅以缓解交通问题为目标,更力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据了解,目前锡城重点打造了24个慢行核,总面积约2636公顷,其中吸引核6个,分别为城北中央公园、锡惠景区、南尖公园、市体育公园、市体育中心和环蠡湖景区;活力核18个,分别为天一综合体、百乐时代广场、石门路商业街、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青石路商业休闲街区、站前商贸区、崇安区公共文化中心、老城商贸区、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万达广场、蠡湖风景滨水街区、湖滨路商业街区、太湖广场商贸中心、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东亭港商贸区、新区商贸区、旺庄路金融商业街区和南禅寺商贸文化街区。

  慢行系统建成后,市民可以选择“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低碳生活,实现“大慢行、小着手、高品质、低碳排”的规划目标,感受锡城“慢行”生活带来的独特魅力。

  两条腿之外

  还有5万辆公共自行车助力“慢行”

  感知中心城区慢行魅力,步行靠双腿,骑行有自行车。为了促进“慢行系统”中骑行方式的普及,规划中的无锡中心城区设置了1900个自行车点位,平均每个租赁点配备的公共自行车数量约为24-28辆,据估算共有5万多辆自行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记者了解到,市民只需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一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且每200米处都会设置人行过街设施。“不仅要让慢车道和人行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而且还要与商业街区、旅游景点、文化设施等合力形成完整的慢行体系,从而满足市民出行、休闲、健身、购物的需求。”规划人士表示,慢行交通一般指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是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交通系统,一般能承担50%以上的居民出行需求。其中,500米是步行出行的舒适距离,自行车则适合3公里以内的中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出行将与公交、地铁实现“零距离”接驳。

  据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人士介绍,目前市区以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出门的市民占了常住人口的四成,而近年来随着机动车的剧增,老城区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空间明显缩减。在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现阶段,强化老城区慢行系统,根本目的是以规划引导扩大适宜人们出行的舒适空间。

  以水为“魂”

  构建全覆盖滨水“慢行”网络

  “原来的中山路并不是路而是河道,‘弦河’静静穿过菱形的旧城,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令人难忘。”家住建筑路的老无锡陆阿伯回忆,当年南北走向的直河穿城而过,将老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弓河”沿东城而行,两头通城中直河,从弓河分出东西向的9条支流,称为“箭河”。

  如何能让市民“零距离”感受到水网密布的中心城区“滨水”魅力?此次规划致力于打造两张全覆盖的网络,不仅要实现全覆盖的沿路慢行网络,还要构建全覆盖的滨水慢行网络系统,采用各种措施使滨水慢行道连通。共规划滨水步行道272公里,滨水自行车行人混合道155公里,每隔200~300米设置一条绿化通道与周边地块沟通。

  据悉,与滨水慢行网络搭配的是沿路慢行网络,分为通勤道、休闲干道、休闲支道三类,其中通勤道约297公里,休闲干道约218公里,休闲支道约218公里。同时,以绿化带分离人车空间,让人们出行更加安全和舒适。届时,市民可以沿着具有浓厚江南特色的滨水岸线徒步休闲,在平坦宽敞的河畔两侧道路旁骑车兜风,感受“滨水慢行”带来的乐趣。

  低碳出行

  倡导“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

  “慢行系统不仅要考虑人的出行需求,更要考虑人的生活需求。”规划人士表示,慢行系统规划不仅以缓解交通问题为目标,更力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据了解,目前锡城重点打造了24个慢行核,总面积约2636公顷,其中吸引核6个,分别为城北中央公园、锡惠景区、南尖公园、市体育公园、市体育中心和环蠡湖景区;活力核18个,分别为天一综合体、百乐时代广场、石门路商业街、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青石路商业休闲街区、站前商贸区、崇安区公共文化中心、老城商贸区、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万达广场、蠡湖风景滨水街区、湖滨路商业街区、太湖广场商贸中心、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东亭港商贸区、新区商贸区、旺庄路金融商业街区和南禅寺商贸文化街区。

  慢行系统建成后,市民可以选择“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低碳生活,实现“大慢行、小着手、高品质、低碳排”的规划目标,感受锡城“慢行”生活带来的独特魅力。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