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北京交通一卡通拟增身份识别功能
发布时间:2013-10-2116:27:26来源:法制晚报作者:未知点击量:1519   

    法制晚报讯(记者 周超)《市政交通一卡通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征集意见,未来一卡通将增加信息管理领域应用,与楼宇、酒店、校园、企业、园区等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身份识别功能。

    上午,记者从市质监局获悉,该标准由市交通信息中心、一卡通公司起草,对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的构成、系统功能、业务流程及应用范围进行了规定。标准指出,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工程是按北京信息化整体规划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标准、制造、发卡、管理”和“一卡多用、统一发卡”的原则等进行建设。

    目前一卡通发卡已超过6000万张,将支持交通领域、市政领域、商业应用领域及其他业务领域的应用。其中,在信息管理领域应用中,与楼宇、酒店、校园、企业、园区等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将一卡通卡作为身份识别及信息管理介质的要求。

    在交通领域一卡通的应用范围

    公共电汽车:通过车载、壁挂或手持式等一卡通卡读写终端,实现公共交通电汽车单一票制、分段票制、计次票制等收费

    轨道交通:以储值票方式,实现轨道交通计程、计时收费

    出租车:出租车应安装具有一卡通读写功能的计价器,通过该终端设备,实现乘客持卡付费

    高速路:与高速路的ETC等系统结合,实现持卡付费要求

    停车:与封闭式停车场、路侧停车场的收费终端结合,实现停车场付费的要求

    铁路客运:与铁路客运收费终端结合实现交通收费要求

    自行车租赁:实现公共自行车租车、还车的付费要求

    在市政领域一卡通的应用范围

    水、电、气、热缴费

    公园及旅游景点付费

    文化体育场馆付费

    在公共电话亭拨打公共电话付费

    在商业领域一卡通的应用范围

    实现超市、商场、连锁店、书报亭、菜市场、快餐店等商业消费应用

    利用网络便携式读写器,实现一卡通卡网络购物、付费

    在信息管理领域一卡通的应用范围

    与楼宇、酒店、校园、企业、园区等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将一卡通卡作为身份识别及信息管理介质的要求

    新标准与旧标准有啥不同?

    记者通过比对发现,相较旧标准里的应用范围,新标准中的一卡通应用对2005年发布的市政交通一卡通技术标准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旧标准中,一卡通卡支持交通、市政领域及小额付费支付等“一卡多用”功能。

    新标准在交通领域增加了铁路客运应用、自行车租赁应用;将小额支付转变为商业应用领域;增加了利用网络便携式读写器,实现一卡通卡网络购物、付费的要求;增加了信息管理领域,与楼宇、酒店、校园、企业、园区等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将一卡通卡作为身份识别及信息管理介质的要求,应用更广。

    目前一卡通功能推广了吗?

    记者了解到,在交通、市政、商业、信息领域中,目前刷一卡通在很多方面“未推广”。

    目前一卡通应用进展

    公交(已实现) 地铁(统一票价收费实现,计程收费等尚未使用)

    高速(未推广) 停车场(极少可以,未推广)

    铁路客运(未推广) 市政领域(水电气缴费将推广,其他部分可实现)

    信息领域(未推广) 商业应用领域(部分可以,未全面推广)

    随时随地退卡为什么难?

    清华同恒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交通所所长段进宇表示,目前本市交通政府补贴较多,而退卡也是需要成本的,这笔费用谁出是个问题。要想满足随时随地退卡有难度,退卡应清算成本,再找合适的退卡方式。

    目前,一卡通通用试点在长三角地区,其实在技术上,一卡通全国通用没难度,只是难在涉及多个省市的利益协调问题。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有些地方推行24小时卡、48小时卡,游客可根据自己的游玩时间来买卡。
    市政协委员朱良表示,一卡通方面现在是一家公司,没有竞争,政府应加强监管,听取大家的意见。如大家反映哪儿退卡网点少,政府应责成公司增网点。

    未来一卡通如果实行实名制,本地居民就可采用多种形式退卡,金额可返进个人账户。对于全国一卡通通用,朱良表示,应有一个统一的支付平台。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