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交通一体化引领鄂州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3-10-3014:50:9来源:中国交通报作者:未知点击量:1485   

    交通支撑 打造三位一体城镇体系

    鄂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也是全省“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鄂州优化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建设主城综合功能区等五个功能区,构建一座主城、四座新城的“1+4”空间布局,将农村320个建制村规划合并为106个新社区,形成以主城为龙头、新城为支撑、农村新社区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城镇体系,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打造“全域鄂州”。

    鄂州坚持产城一体的理念,使新型工业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动机”,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全市已有30%的农户实现向主城、新城以及新社区集中居住,19.2万名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推进城镇化,交通需先行。鄂州交通始终把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加速推进城乡交通资源公平共享,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功能互补、基础设施连通共享方面创特色、求实效,为鄂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今后五年,鄂州将规划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重要干线公路(二、三级)、通村公路以及危桥改造、新建桥梁总里程2186公里,公路大中修总里程约234公里;规划建设三江港区、葛店港区等五大港区;建设一个综合枢纽,即主城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两个二级客运站,即梁子湖旅游客运站、葛华新城客运站;新改建农村五级客运站10个、候车棚100个、招呼站200个;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体系,建设五个物流中心。

    交通先导 引领同城化网络化一体化

    为发挥交通对城镇化建设的先导作用,鄂州编制完成了《鄂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鄂州市交通枢纽规划》;制定了《2009年—2011年鄂州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鄂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交通网五年实施纲要(2012—2016)》。新一轮城乡交通发展规划确立了全市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管养、服务”统筹发展和“路、站、运、车”协调运转的思路。

      ——以“同城化”为着力点,城市组群间的连接迈出新步伐。鄂州将在市域范围内,打通“1+4”组群式城市层级间的连接,加强主城区—新城—新社区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三位一体”城镇形态由“块状”向“网状”转型,拉开组群式大城市的骨架;对接武汉城市圈,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放大与武汉、黄石、黄冈等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

    家住武汉、在葛店上班的吴先生高兴地说:“由于上下班不方便,以前我一个星期回家一次,301路城际公交车开通后,我一个星期可以回家三四次了。”

    ——以“网络化”为关键点,区域道路密度实现新突破。目前,鄂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09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206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一。

    ——以“一体化”为出发点,农村公路由“村村通”向“湾湾组组通”、“社区通”推进。鄂州建制村硬化路面通达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661公里,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鄂州市杜山镇仙台村村民老徐以种菜为业,村村通公路2007年修到了仙台村,组组通公路2009年修到了他的蔬菜大棚,老徐和邻居们的蔬菜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领先。4年来,鄂州共建成五级客运站16个、候车亭116个、招呼站202个,完成渡口达标改造56处。鄂州农村客运线路达51条,农村客运车辆达296辆;21个乡镇已全部通客车,乡镇通客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6%,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鄂州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客运线路已有7条,还将黄石市9路、16路延伸到鄂州花湖开发区。

    ——农村物流站场建设提速提效。周屴村邮政物流服务中心,作为城乡一体化新社区“1+8”模式的补充,主要功能包括速递物流、农资分销、邮政储蓄、农家超市和各种缴费(水电费、电话费等一卡通)服务等,是鄂州首家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物流服务中心。依托燕矶镇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鄂州将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在鄂州调研时指出,公路建设关键是要规划好、衔接配套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交通发展规划,把着力点放到区域综合交通发展上来。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