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宁波未来交通蓝图 到2020年将有5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
发布时间:2014-1-815:50:31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作者:未知点击量:1253   

  昨天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宁波打造成“亚太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水平的公交都市”。

   浙江在线01月07日讯 再过5年、或者10年,宁波的交通格局会是什么样?

  昨天在政协协商交流会上,宁波市规划局透露,去年11月28日,住建部报经国务院同意,原则上同意宁波修改《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其中修改的重点,就包括对综合交通布局的完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宁波打造成“亚太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水平的公交都市”。

  今后,从宁波出发通往世界各地,将四通八达。

  高速公路——

  到2030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23公里

  原《宁波市高速公路网规划》,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在2007年,进行了调整,其中要求到2020年,规划总里程779公里。

  事实上,截至2003年7月,宁波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超过500公里,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占到规划里程的64.2%。宁波“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已基本完成。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交通部门调整了方案,将报市政府审批。

  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以下简称“交通委”)透露,新的规划调整中,会将原规划的“一环六射二复三连四疏港”升级为“二环十射四连四疏港”,重点谋划新增杭州湾二条通道和四明山高速公路。

  同时,规划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由双向4车道扩建成双向6车道。到203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23公里。

  可以预见,未来宁波在四个相邻地市,五个方向将形成10个高速出入口,车道数将达到60条,出入口交通容量每天将达到80万标准车。在市域范围内,真正实现中心区与县市区的1小时交通圈。

  同时,在宁波城区外围,由杭甬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四明山高速公路、象山湾疏港线形成一个新的沟通射线高速公路,和连接区县市的高速公路外环线,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形成两条过境大通道,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城市公交——

  2020年,市区500米就有公交站台换乘

  据透露,这次修编的公共交通规划范围,扩大到市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镇海、鄞州、北仑)。

  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中运量公交系统规划、常规公交系统规划、出租车系统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科技与信息化规划。

  根据规划,到2015年,扭转公交发展比例的现状,提升公交系统的吸引力,公交车规模将达到5600标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度大于85%,平均换乘时间小于8分钟。

  到2020年,初步建立功能层次完善的公交系统,基本建成“公交都市”。公交车规模达到8200标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度大于90%,平均换乘时间小于5分钟。

  到2030年,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公交都市”,市六区公交分担率达到39~42%,公交车规模达到10400标台。

  按照规划,到2030年,宁波市民出行,坐公交车将会是最经济便捷的。

  轨道交通——

  到2020年,5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

  现行的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络规划,是2003年编制完成的。2006年2月获市政府批复。

  根据当时的规划,宁波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三辅6条线组成放射性轨道交通路网,总规模247.5公里。

  另外,规划网为向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市域方向的延伸提出了发展构想,并预留了充分条件。

  2009年起,宁波相继开通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总长约72公里。

  其中,一号线一期工程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41亿元。目前,正在抓紧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剩余附属结构施工。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开始试运行。

  昨天,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透露,1号线一期工程,他们将争取在今年7月份左右正式开通运营。2号线一期工程,预计在2015年底开通运营。

  1号线二期工程,全长23.45公里。2012年开工建设,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

  2号线一期工程,全程28.35公里,已与2013年年底实现全部地下车站主体结构逢接。目前累计完成投资98亿元。

  根据国家批准的第二轮建设规划,在2013—2020年间,宁波将相继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2号线二期、4号线、5号线一期工程,总规模100.1公里,总投资约640.4亿元。

  到2020年,全市形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约173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路要变得宽广,需大家共同努力

  昨天一大早,宁波城区大雾弥漫。

  通往两会会场的路,灰蒙蒙一片,不少委员、代表都带着口罩,脚步匆匆。

  进入冬季,宁波十面霾伏的次数不断增加,我是多么希望,这灰蒙蒙的天能早些退去。

  中午时分,透过会场的窗外望去,雾霾不知何时已悄然散去,留下一片蓝天白云。我的心情顿时变得舒畅,这或许有着美好的寓意。

  果然,下午的协商交流会上,好消息不断传来:

  预计今年7月,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通车;到2020年,宁波将建成5条轨道交通线路;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等4条高速线路,要拓宽扩建成双向6车道;到2030年,宁波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23公里,宁波城区通往各个县市区,1个小时都能到。

  另外,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宁波正在大力发展生态交通、低碳交通。

  比如,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15000辆公共自行车上路等等,都将为宁波节能减排、治理雾霾出一份力。

  看得出来,大家都在努力让阿拉宁波的山更绿、水更清、大马路越走越宽阔。

  车子越来越多,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委员们建议

  推节能车、鼓励低碳出行

  截至2012年底,宁波机动车保有量为185.84万辆,其中,老三区达到29.76万辆。2012年,宁波新增汽车17.37万辆,日增475辆。

  机动车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污染,给原本污染严重的空气雪上加霜。

  新修编的交通规划中,对防治空气污染,有没有涉及?

  昨天,不少政协委员都很着急。

  政协委员陆如辉说,宁波的集卡车和黄牌车数量多、功率大,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导致区域PM值超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协委员李宝麟建议,加大新能源公交汽车投放的规划和投入力度。

  政协委员徐立勋则建议,推广节能汽车。

  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减轻宁波城市的雾霾。

  对此,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劳可军做了回应。他说,这两年宁波一直在致力于发展生态交通、低碳交通。

  有数据统计,2010年6月开始,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陆续购入了LNG集卡车330多辆。每辆LNG集卡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5吨。仅北仑范围内,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另外,宁波市六区的公交车,也在大力更换LNG、CNG公交车,计划到2015年达到2500台。下一步,还将考虑引进电动公交车。

  不久前,宁波刚刚推出出租车电召服务,希望减少出租车提高承载率,减少在路上空转的时间,降低排放量。还有公共自行车的推出,更是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医院门口的堵点,何时才能通

  “去医院看病,真是太难了。”去年7月,宁波当地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引发了市民的热议。

  这里的“看病难”指的是医院停车位不足,引发车辆排队进院现象,进而导致周边道路出现拥堵。

  昨天,在两会现场,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到了这个事,“每天早上一打开车载广播听路况,总能听到这家医院堵了,那家医院门口车辆排长队,真是没办法。”

  另类看病难

  医院作为一个服务性的公共场所,对人流、车流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医院门前常堵车、医院周边难停车,这样的情况在宁波中心城区各大医院并不少见。

  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状况,不仅就医者和过往市民郁闷,也让交警头疼,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医院门口的堵点,成了“老大难”问题。

  去年3月,交警“随风叔叔”何群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个人悬赏1000元,向网民征集解决妇保医院拥堵和违停的两全之策。

  1个月之后,宁波市治堵办公布了首批需要治理的14个交通拥堵点,柳汀街(第一医院门口)、柳汀街(妇儿医院门口)就占去了两席。

  为了改善这两个堵点,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在第一医院门口、妇儿医院门口建造天桥,以此来缓解两家医院周边的交通压力。

  交警部门纷出奇招

  如何缓解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交警部门也是各出奇招。

  去年12月,江北交警大队对宁大附属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情况进行了整治,通过引导车辆从新建设的西南门进入,然后从东门出去,把医院和周边路网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交通“微循环”。经过这些天的运行,效果不错,原本人民路上每天出现的车队长龙不存在了,机动车通行速度也快多了。可以说是目前医院周边交通治堵中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江东,江东交警对辖区内4家医院统一采用了门禁制度,同时还加强了对进出医院的就医车辆行车路线的规划。比如李惠利医院,规定就医车辆由东门进南门出(东门也可出)后,每天早上就医车辆在南门排长队进而影响到非机动车和左转弯(从天童北路左转至兴宁路)车辆正常行驶的情况有所好转。

  在海曙,海曙交警将县学街上原有的停车位取消,并安置了中心隔离栏。两条车道一条专供进出医院的车辆通行,一条专供周边小区居民使用。同时在镇明路云石街口取消了左转和掉头,理顺了进出医院的车辆通行线路。

  解决堵车问题不能单靠交警

  江北交警大队的姚警官和翁警官全程参与了对宁大附属医院交通“微循环”的设计,在他们眼里,虽然利用“微循环”解决停车位不足引发的排队现象,具有借鉴意义,但要整治医院周边的交通环境,光靠交警一个部门还真不行。

  “为了宁大附属医院交通微循环这个事,我们调研出方案、协调各方、寻求资金等,忙活了大半年,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根本办不到。”翁警官坦言,方案出来后,再由区政府出面,对各方进行协调。

  为了解堵,宁大附属医院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不仅破墙新建了西南门,还贡献了部分场地,往医院内部缩了五六米,光光这一点,很多医院都做不到。

  交警表示,要打通医院门口的堵点,除了提醒市民使用公共交通,以此降低就医市民车辆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外,还需要各有关部门一起好好想想对策。

  交通“微循环”专治局部拥堵

  宁波大学附属医院位于江北区交通流非常密集的繁华路段,平均每天接诊上万人次,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状况,不仅就医者和过往市民郁闷,也让交警头疼。

  为破解拥堵难题,从去年12月1日起,江北交警大队尝试打通医院周边交通“微循环”来解堵,机动车辆白天进入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将改从西南门入。

  昨天上午,记者特地去现场探访了一圈,还别说,宁波大学附属医院附近的交通状况确实有所好转,每天出现的车队长龙不复存在,机动车通行速度快多了。

  人民路每天都要排长队

  一直以来,每天早上,宁大附属医院门口的人民路都会阶段性堵车。

  去年11月28日在“微循环”启动之前,记者就特意去宁大附属医院东大门观察了一番。

  记者看到,等候进入医院的车辆已经在人民路上排起长队,队伍一直延伸到百米外的人民路与新马路交叉口,其间,还有个别就医车辆企图加塞,更是添堵。

  医院门口就有一个公交站台,十多条公交线路从此站经过。

  由于最靠近站台的车道被占,公交车无法靠站,只能在道路中间上下客,行人在车流之间穿梭,十分危险。

  医院门卫告诉记者,上午9点后,车辆想进医院,起码要在人民路上排队等半个小时,有时,甚至连120急救车辆也被堵在门外。

  以“微循环”化解堵车

  为改变这一状况,江北交警花近半年时间调研和设计方案,之后再由区政府出面,对各方进行协调。

  “微循环”具体实施方案为:

  白天7点到17点,除120急救车、警用车及医院物资运输车等特种作业车外,社会车辆一律从鄞慈镇路上的医院西南门进入,从人民路上的东大门出;

  下午5点到次日早上7点,鄞慈镇路医院西南门关闭,进出医院的车辆一律从人民路的东大门通行。

  方案实施后,在指定时段内,就医车辆统一从新马路转入鄞慈镇路,路口设置网格线,禁止违停,安排交警协警,维持秩序;

  鄞慈镇路上将设置单行线,只允许由北往南通行,同时用隔离栏分隔出两个车道,靠近医院一侧车道,将作为就医专用等候车道容纳就医车辆排队,另一侧则用于日常通行。

  医院门口车队长龙消失了

  昨天上午9点,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江北人民路的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发现用上新的交通方案之后,通过引导就医车辆从新建的西南门进入,然后从东门出去,把医院和周边路网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交通“微循环”。

  经过几天运行,总体来说效果不错,原本在人民路上每天出现的车队长龙不复存在,机动车通行速度快多了。

  作为西南门所在地的鄞慈镇路,昨天就医高峰时,车辆排队现象虽然也有出现,但与以往相比,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目前看来效果较好,但是医院周边的一些标志标线还需要调整。还有很大一部分车主,还不知道进出医院的路线有了改变,需要在我们指引下才能入院。”

  翁警官说,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更多市民知晓这个“微循环”,到那时,效果会更加显现。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