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 事业单位应鼓励迁往新城
发布时间:2014-3-2615:40:31来源:北京晨报作者:未知点击量:1592   

  京津冀城市群目前的规模结构具有城镇化提速、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城镇体系呈“哑铃”型、人口分布呈“倒金字塔”型、区域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特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昨日联合发布《京津冀蓝皮书》,做出上述结论。

  京津已进入高城镇化

  蓝皮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介绍,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更呈现明显提升的态势。其中,北京和天津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城市化人口的比重接近或超过65%以后,中心城区的人口开始向郊区扩散。北京2012年常住人口达到2069.3万人,城市化率达86.2%。在1990至2000年期间,近郊区成为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在2000至2010年期间,远郊区人口增速已经超过近郊区。

  从20年的整体来看,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方向是由内向外。北京西北部海淀、昌平,西南部丰台、大兴等区县人口增长最快。

  中小城市承载力弱

  蓝皮书指出,河北省主要依靠的是投资驱动,产出效率较低,财政收入不足,因此难以对众多中小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财政支持,导致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城市对产业、人口以及高端要素的吸纳力不足。

  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分别达到14027.13美元和15129.04美元,而河北省仅为5838.95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094美元)。河北省的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双核”格局突出,内部发展不平衡。

  从城市人口分布结构来看,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形,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最终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因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更高等级的城市,以提高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北京中心城人口反弹

  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军指出,大量的人口、企业和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在中心城的集中,众多的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和企业聚集,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在近10年中出现人口反弹增长。

  在以往新城的建设中,由于过于强调转移中心区人口这一目标而忽视生活与工作配套,众多的人口、企业和休闲、娱乐、购物场所仍然在中心城集中,使得北京的许多新城变成了有业无市的“卧城”。 以亦庄为例,虽然目前它已经集中了564家企业,却也只是个有业无市的“卧城”,并没有起到疏解人口的作用。职住不平衡,增加了通勤时间和居民生活成本,更加重了上下班时段的交通拥堵。

  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应从城市功能疏解入手,采取措施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新城迁移;对于向新城搬迁的单位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还需要严格抑制中心城区的开发冲动,促使更多居民到新城居住置业。

  晨报记者 张璐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