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武汉五大火车站中转全国 交通新格局助新城崛起
发布时间:2014-6-1615:34:26来源:长江日报作者:未知点击量:1220   

江城五大火车站中转全国

  英国学者Kenneth在《城市的演变》一书中,提出现代城市的开始源于以铁路为主要交通的年代,铁路变为一种力量和精神。

  全国新的列车图运行后,以武汉为圆心的“米”字形高铁网格,南北通达北广深,东西连接沪渝成。东北方向可到济南、沈阳,西南方向可抵桂林、南宁,西北至西安,东南至福建、厦门。

  “国家高铁的大发展带来了机遇,武汉也主动作为,顺应了这一大势。”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本涌认为,武汉顺势而为,通过建设大型铁路枢纽,主动引入城铁、地铁,从而优化城市格局,引领城市发展。汉阳站就是在国家福银高铁干线经过之处设站,从而带动蔡甸新城发展;光谷站也是伴随城际铁路发展,通过加密城市轨道交通,带动这一城市副中心及花山新城崛起。

  在交通网络发达的世界都市中,如伦敦、柏林、东京,火车站均成为融会各种交通工具的大型中央枢纽,担负城市角色甚至具有国家意义。专家认为,武汉全新火车站体系建设,有望在未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新体系 武汉成最大客流中转站

  目前,武汉站主要承接南北向京广快速大通道的高铁客流;武昌站主要承接京广、武九、汉丹等既有普铁线客流,以及部分动车及武咸城铁客流;汉口站主要承担东西向沪汉蓉快速大通道的动车客流。未来,光谷站定位为城际铁路与城市内轨道交通的转换枢纽,承担武黄、武冈城铁客流;新汉阳站主要承接西北、东南向高铁客流,以及武汉至天门、仙桃、潜江城铁客流。

  围绕5大火车站,武汉形成高铁、城铁、地铁、快速公交及市内其他社会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格局。

  武汉铁路部门表示,5大铁路枢纽如此集中地布局在一个城市,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城。梳理武汉铁路枢纽脉络,从1903年的老汉口火车站,到1991年建成的新汉口站、2007年启用的新武昌站、2009年启用的武汉火车站,再到将来的5大火车站格局,凸显武汉作为全国综合交通中心枢纽地位。

  铁路部门表示,因地铁连通及与周边城市动车相连,武汉三大火车站的中转客流逐年递增,2013年武汉的铁路客运量首次超越北京、广州,达到1.2亿人次。武汉已成为国内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

  新枢纽 五大火车站都将通地铁

  光谷火车站即原流芳站。铁四院站房设计专家胡骏介绍,该站居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南环线上,还连接武汉至咸宁、黄冈城铁,将主要承接三条城际铁路客流。远期,地铁2号线南延线、29号线未来也将引入该站,从而实现城铁与地铁的无缝换乘,并因地铁的串联与其他三大火车站相通。

  据悉,流芳站始建于1906年,距离光谷广场仅3.5公里,现为一个货运站。

  新汉阳站则布局在四环线以西的蔡甸知音新城区域,从而,武汉三镇均有火车站。未来,该站将至少引入两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地铁4号线的终点将延伸至新汉阳站,一线串起武昌、武汉火车站。通向蔡甸的24号线也与之对接。远期,还可引入武汉至天门、仙桃、潜江的城际铁路。在更广阔层面,国家高铁干线“西安-武汉-福州”经过汉阳站。

  7月1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武汉开行直通成渝动车,高铁新增直达沈阳、南宁线路——以武汉为圆心的国家高铁“米”字形网络进一步完善。借高铁东风,武汉顺势谋划优化大交通格局取得突破。昨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铁四院获悉,除现有的汉口、武昌、武汉三大火车站外,我市新规划的光谷火车站已完成设计,即将启动招标,有望年内开工建设。新汉阳站则完成选址,已开始规划。

  1903年

  老汉口站始建

  1991年

  新汉口站建成

  2007年

  新武昌站启用

  2009年

  武汉站启用

  2014年10月

  光谷站计划开工

  2014年

  新汉阳站选址蔡甸知音新城区

  汉口站

  京广深港客运专线

  汉孝城际铁路

  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武汉-天门城际铁路

  武昌站

  外环线

  新汉阳站

  光谷站

  规划西安-武汉-福州客运专线

  规划武汉-仙桃、潜江城际铁路

  武冈城际铁路

  武黄城际铁路

  规划城际铁路

  已建成城际铁路

  已建成客运通道

  规划客运通道

  武咸城际铁路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