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赵实)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7月17至18日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接下来北京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深化大城市病治理。昨 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委了解到,北京70%的市域面积都将列入生态红线区,而且,在对于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上,也会为了防止“摊大饼”而避免与中心城 直接相连。
通州内部建设用地不再扩大
在对通州进行规划时,北京市规划部门一直保持着规避“摊大饼”的核心思想,坚持不将通州和中心城直接相连、连片发展。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通州区域内部,基本不会再扩大建设用地。
通州和其他区之间,也将建设绿色空间进行隔离,而通州部分地区还处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根据规划思路,北京接下来将会建设以第二道绿化 隔离地区为主体的郊野公园环、以北京周边地区为重点的环首都公园环,实现城市组团之间的有效生态隔离,防止通州与朝阳、燕郊连绵成片发展,优化协调通州与 外围城镇的空间关系。
城市边界由扩张转向限定
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规划方向,则是转变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改善生态环境,是由扩张型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城市结构的规划,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由“增量”规划向“减量”规划的改革。
王飞提出,规划要创新土地利用的政策机制,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逐步降低平原区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
“为了实现用地减量目标,必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和利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重点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多规合一”根治“大城市病”
关于北京的“大城市病”,王飞分析,由此所折射出来的种种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交叉又互相关联,“必须要用统筹的思维和手段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体系,才能在根本上治理‘大城市病’。”
为此,正在修订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接了各类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时序,将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产业、交通、市政、历史文化保护等30余项规划,在同一张图上进行落实和叠加。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