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惠州中心城区5年内将建10座人行天桥
发布时间:2016-8-2416:56:4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未知点击量:1051   

未来5年将新建10座人行天桥方便市民过街。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过街难、过河难等问题,未来5年将有所缓解。23日,记者从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获悉,该局组织编制的《惠州 市惠城中心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为方便市民过街,2020年之前将在嘉逸园、中心医院等过街难路段 新建10座人行天桥。此外,根据各城市地块属性不同,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78个慢行单元,并规定二环以内慢行交通为主。

  规划面积392平方公里

  在日常的道路行车过程中,电动车与汽车混行,行人一不小心就被困在马路中间的“安全岛”是时刻在发生的事情。“城市慢行系统就是为了改善类似的局面。”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心城区,车多人多,交通通行压力也大,慢行系统的完善也有利于缓解道路拥堵。

  《规划》介绍,就当前的城市发展进程,慢性体系的建设是针对惠城中心区而言的。在具体的区位上则包括桥东、桥西、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水口、小金口、汝湖、马安、三栋等片区,规划面积约392平方公里,重点范围则是市民分布较为密集的三环以内区域。

  具体到什么是慢行系统?该负责人直言,简单来说就是步行、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系统。他介绍,根据最新的惠州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2015 年),惠州居民人均出行次数2.43次/日;全方式出行中,含电动车的慢行出行比例为65.3%,出行目的主要以通勤、通学为主。中心城区主要路段上慢行 交通出行量较大,其中自行车(含电动车)方式是慢行交通的主要方式,占85%左右。高峰时段东江、西枝江的过江慢行交通需求量较大,主要为西枝江大桥、合 生大桥、东江大桥,其次是新开河大桥和中信大桥。

  这也意味着慢行交通需求旺盛。但《规划》也指出,由于当前交通道路设置中,部分道路自行车道不连续,且慢行的路权分配不合理,这也使得慢行安全受到威胁。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出行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持续发展面临难题。

  另据规划发布的行人过街调查显示,市民慢行过街则主要集中在商业中心区、公园景点、医院、车场等公共设施附近。

  增130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如何缓解这一局面?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性质严格划片,将中心区共划分为含居住、行政、生态休闲等178个各类慢行单元并区别对待。对于居住区域采 用安宁交通设计,降低机动车速,提升慢行系统的安全性;而对于交通枢纽类片区则关注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保障慢行交通可达性;生态休闲则强调与生态景 观互动,建设滨江、滨河及沿山绿道。

  具体到过街和过河的设置,规划在近期(2016年—2020年)构想中指出将新建金山大桥慢行桥,且与长湖西路、长湖东路、旭日路的慢行系统相 连接;另外也将改造合生大桥两端慢行衔接道,通过机非分隔设施,完善惠州大桥、东江大桥、水门桥、西枝江大桥、新开河大桥等自行车道断面,形成一个连接整 体,避免车道不连续。

  为方便市民过街,规划则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在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医院和学校等区域新增设10处立体人行天桥。不出意外,备受市民关注的惠州大道(赛格大厦)、鹅岭北路(中心医院门口)、仲恺大道(嘉逸园门口)等过街难路段未来都将增设天桥。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增加则有效推动低碳骑行的持续,规划指出近期将在商务区、行政区、居住区、西湖景区和东江绿道沿线新增设130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而沿东江南岸规划建设的2.2公里休闲自行车道则有效将交通干道连接起来,将慢行路线串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此外,最为值得关注的则是慢行系统的分区策略。在市民最为集聚的、交通压力最大的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将严格限制小汽车交通,以慢行交通为主。而在 二环和三环之间的核心建成区则发展以“慢行+公交”出行为主体,一般限制发展小汽车交通。而在新发展区(三环以外区域),则将慢行交通作为衔接的“最后一 公里”,并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