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丁静)记者19日从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获悉,北京市着力改善绿色出行环境,2016年以来已完成468公里市管道路的治理工作。
根据规划,北京市到2020年将完成3200公里的步行自行车系统的治理工作,其中市管城市道路1600公里。2016年以来,北京城市道路已治理完成965公里,市管道路已治理完成468公里。
为规范治理工作,北京市下发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编制了《北京市人行道桩设计实施导则》和《北京市自行车道彩铺设计导则》,为提升整治工作水平提供了规范。
据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城市人行步道系统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机动车占压步道停车,造成行人通行安全隐患;二是步道宽度不足、不连续造成不安全和舒适度下降的问题;三是一些报刊亭、电线杆等设施占压步道,造成通行距离不足;四是无障碍通行设施不完善、舒适度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治理工作中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比如,在人行道停车占压位置增设阻车桩,提升行人的通行速度和舒适程度。在步道通行瓶颈处通过占用外侧绿地及路边停车位的方式来拓宽步道。在步行通行需求旺盛点段,拆除或挪移占压在步道上面的废弃线杆、电话亭、报刊亭及配电箱等设施。
一些路段的治理工作效果明显。比如,针对非机动车道被违规停车占压的问题,在一些路口停车占压位置和易产生通行冲突的位置增设非机动护栏,机动车侵占率由原来的18.24%下降到6.13%。对一些有条件的公交港湾进行“后绕式”改造。比如:分钟寺桥西公交站,西向东的非机动车道在进入公交港湾区域前,通过红色彩铺引导至港湾后方,骑行人和公交车可各行其道。改造后,非机动车骑行速度由原来的11.8公里/小时提高到12.4公里/小时。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