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泸州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 将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发布时间:2018-8-2316:39:33来源:四川新闻网作者:未知点击量:923   

  四川新闻网泸州8月22日讯(记者 岳东 摄影报道)8月22日,记者从泸州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泸州将全方位、立体化拓展对外交通互联互通,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并了解到该市机场、高铁、公路、港口建设的新规划。

  泸州云龙机场计划年底开通30条航线 打造国际空港

  云龙机场建设及何时通航,备受市民关注。目前该机场正加快航站区工程及配套建设,确保如期通航。

  云龙机场投用后,首批计划开通到昆明、丽江、贵阳等地的9条航线,还将陆续恢复和新增到广州、深圳、海口等地的22条航线。计划到2018年12月底,云龙机场将开通航线约30条,到2020年,力争国内航线达40条,国际(地区)航线4-5条。

  同时,积极申报云龙机场国家开放口岸,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空港。力争到2020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

  抢抓四川获批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适应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趋势,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编制《泸州市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0)》,按照“一纵一横、两轴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到2030年建设A1、A2级通用机场4个以及直升机应急起降点若干,有效弥补公共航空以及地面交通的不足,并带动航空航天产业及低空旅游等新兴消费发展。

  泸州高铁:构建“十”字型交通枢纽

  泸州高铁建设一度滞后,近来年该市将高铁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已经计划高速铁路建设核心任务是构建“十”字型交通枢纽,渝昆高铁和蓉遵高铁(成都经自贡到泸州至遵义至贵阳)在泸州形成十字交叉,其中东向上渝昆高铁从重庆经泸州至昆明,南向上蓉遵高铁是由成都经自贡、泸州、遵义、贵阳后可直达广西、广东,联结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进而辐射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当前,围绕“三路一总站”建设目标,川南城际铁路(泸州段)加快建设,力争2020年建成;渝昆高铁泸州段和城北高铁枢纽站力争尽快开工、泸遵铁路“变性”“提速”;叙大铁路年底通车,叙毕铁路加快建设,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加快打通成都经泸州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铁路南向大通道。到2025年,力争泸州铁路总里程超过570公里。

  泸州高速:构建“三纵四横二联一绕城”高速公路网

  近年来,泸州着力推进与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的出川大通道建设,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455公里,通车里程全省第三、川南第一,建成“一环六射一横”高速公路骨干网,2016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构建起了由G76厦蓉高速、G4215蓉遵高速和G93成渝环线高速组成的泸州绕城高速公路环线,里程93公里,绕城高速内面积411平方公里。

  目前着力加密与重庆、贵州、云南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建设10条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其中已建3条、在建3条、加快前期4条,全面构建“三纵四横二联一绕城”高速公路网。

  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G546、G246、S438提档升级和河东长江大桥、白沙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

  预计到2025年,泸州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超过850公里,全面构建“三纵四横二联一绕城”高速公路网。

  泸州港: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泸州港作为四川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已达100万标箱,已列入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十三五”规划。2018年3月,泸州港已获批具有临时开放口岸功能,是长江上游除重庆外最大的港口。

  不仅如此,泸州港还有自贸区优势,立足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发展,泸州港不断拓展和优化对外开放通道:

  东向通道:东向借助长江黄金水道,与上海、南京、武汉等枢纽港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通“泸汉台、泸宁韩(日)”近洋航线,泸州-上海“五定”班轮,长江航运时效性、稳定性显著增强。

  南向通道:“泸州-昆明”铁水联运可经泛亚铁路接入东南亚等地区,内地主要货源如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等可通过“泸粤港”快铁、“泸州—钦州”铁海联运班列发往香港、东南亚、非洲相关国家。隆黄铁路完工并实施扩能化改造后,南向通道快捷性和经济性更加凸显。

  西向通道:“泸蓉欧快铁”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和“蓉欧+”聚合的成果,将来自沿江、沿海地区电子产品、跨境电商等货物,从泸州港发运20天抵达波兰、荷兰、德国等国家。泸州港成为蓉欧快铁延伸的第二场站。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