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重庆发展TOD模式有独特地形优势
发布时间:2018-10-1716:28:58来源:重庆日报作者:未知点击量:928   

  10月16日,由戴德梁行主办的“think—in之成渝双城记,TOD驱动下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会上,戴德梁行发布了《城市发展系列——TOD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该报告不仅分析了国内发展TOD的情况,也对成渝两地未来发展TOD模式进行了展望。

  TOD模式将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趋势之一

  所谓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该模式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新城市主义学派提出,旨在缓解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顽疾。目前,该发展模式已成为欧美国家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TOD模式,最好的载体则是轨道交通。“建轨道就是建城市,已成为业界发展共识。通过TOD模式,提升城市功能和开发价值,已成为轨道交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陶汝鸿表示。

  以香港为例,他说,港铁围绕着轨道交通进行了高密度、高质量的开发,不但使地铁客流增加,同时财政收入也大幅提高,弥补了地铁建设和运营费用。

  《白皮书》还称,目前全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有36个,长度达30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一。未来,中国开设地铁的城市将达到58个,规划建设地铁长度达7300多公里。在此基础上,TOD模式将在中国众多城市发展中,具备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趋势之一。

  成渝有望成为中国最佳TOD模式一体化实践区

  2016年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策略中明确指出:依托综合运输大通道,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重庆、成都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核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引领“一轴两带双核三圈”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形成。

  而目前,重庆主城共开通6条轨道交通线,运营总里程264公里,日均客运量200万人次。到2020年,重庆主城轨道交通将形成“一环八线”网络,通车里程415公里。远期,重庆还将在北碚、西彭、界石、龙盛、水土、蔡家、茶园等区域规划预留轨道线路走廊,形成轨道交通“十七线一环”网络,届时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820公里。

  基于此,戴德梁行认为,以TOD模式发展推进城市及片区,将成为成渝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白皮书》指出,从全国TOD模式发展横向对比来看,成都及重庆都具有长远的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从城市规模上来看,成都和重庆未来规划人口都将达到2000-3000万人口,作为西部重要的两大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集聚和城市发展起的作用将会更强。

  同时,《白皮书》还提及,TOD模式带来全新的机遇和城市理念,也将为成渝两地在沿海城市TOD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径,更加契合自身城市发展。日建设计常务执行董事、日本一级建筑师大松敦便称,重庆地形特殊,在发展TOD模式时,可以把地形特点转化成设计特点,形成自身独有的优势。

  重庆已有TOD模式雏形

  就重庆而言,已有TOD模式的案例。

  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它不仅是全国首个“站城一体化融合开发”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第一个商圈高铁TOD模式。

  该项目将高铁、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等诸多交通方式集合一体,让乘客真正实现楼上楼下无缝换乘。该项目可以提供零售、餐饮、娱乐等传统业态,还将提供教育培训、健康医美等新业态。预计项目落地之后,将会给三峡广场商圈,带来60万人次/日的人流增长,新增4万个就业机会,增加社零总额50亿,也将为沙坪坝老城区带来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和发展。

  大松敦所在的日建设计是该项目的主创设计公司之一。他认为,除了沙坪坝这一项目,重庆还有其他项目已有TOD模式的雏形。“比如重庆刚开业不久的商业体‘新光天地’。它就是在轨道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交通等资源,把自身商业体融入其中。我在它身上,也看到了TOD模式的影子。”

  他还建议,重庆未来发展TOD模式,不能局限于“一个轨道站关联一个建筑”,而是一个站关联多个建筑甚至多个片区,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TOD模式的优势与价值,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