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山市掀起新一轮交通建设热潮,提出加快建成连通珠江两岸和粤西地区、服务大湾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实现与珠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区半小时通勤、港澳1小时互达、粤西地区2小时交通联系。
近日,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对外公示了《中山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对中山构建开放、畅通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细化,明确与湾区城市交通互联的规划。《专项规划》提出,通过与周边城市建立更完善的交通衔接,依托铁路、轨道及高快速道路,35分钟内共享珠三角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深水港和铁路站场,40分钟内到达邻近城市主城区。
现状
缺乏与珠江东岸的直接对接通道
积极推动交通网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路网的中山,在过去一年里交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亮眼成绩单:2017年,中山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215公里,超过历年所建成高速公路里程的总和。同时,广珠城际中山站开通了直达北京、上海、桂林、贵阳、南宁、郑州、昆明、长沙等数十个大中城市的高铁服务;中山至深圳机场水上客运航线通航,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珠江口西岸前往三大国际机场的重要水路客运枢纽。
然而,珠江西岸与东岸之间的直连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融合发展的短板问题之一。就中山而言,这个问题同样也对高质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挑战:当前,全市现状高速与干线公路体系仍不完善,缺乏与珠江东岸的直接对接,难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运输要求;现有城际轨道辐射纵深不足,难以满足区域及市域客运交通需求,对外轨道交通联系不便;中山港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区域港口之间的衔接有待加强;中山与周边各枢纽机场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项规划》提出新的定位,重点放在如何做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完善高快速路网与轨道交通、增强与周边机场联系、完善水上运输等几大领域,依托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把中山打造为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其发展目标是,依托铁路、轨道及高快速道路,35分钟内共享珠三角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深水港和铁路站场,40分钟内到达邻近城市主城区。
策略
分三层次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
《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策略,涵盖公路、轨道、航空和港口设置等几个领域。其中,在道路建设层面,提出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普通道路的多层次对外公路网络目标,利用各等级道路通道全面加强与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江门、香港、澳门等区域交通联系;在轨道建设层面,其目标是构建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多层次对外铁路网络,通过广珠城际、深茂铁路等区域通道,全面融入大湾区轨道网络,凸显中山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价值;在航空和港口设施方面,则提出要充分利用周边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和深水港,依托铁路、轨道及高快速通道建设,快捷共享大湾区大型枢纽机场和深水港。
在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过程中,《专项规划》提出拟通过梳理道路的重要程度以及到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门各城市中心区的便捷程度,将规划衔接道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第一层次,到广州规划了“4高1快”,包括广中江高速、东部外环高速支线、广澳高速、南中高速和G228民众快线(番中公路);到深圳规划“2高”,即深中通道和伶仃洋通道,两个都是跨江通道;到佛山规划“2高2快”,包括广珠西线高速、广中江高速、G105、黄圃快线;到珠海对接线路较多,包括“7高4快”,即广珠西线高速、香海大桥及其支线、西部沿海高速、西环高速、广澳高速、东部外环高速、伶仃洋通道西延线、G228南朗快线、G105南线、S551香山南路、坦洲快线;到江门有“3高2快”,包括中江高速、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S364古镇快线(外海大桥)、S384横栏快线。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通讯员郭焯元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