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26日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交通圈”。(新华社)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一个完善的城际铁路交通圈无疑能为一个或多个城市和地区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目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京秦高速、津石高速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稳步推进,京沈高铁、京雄城际铁路等铁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京津冀互联互通卡已覆盖三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可以预见的是,“1.5小时交通圈”定会为所在地区的人们,演绎出新的生活精彩。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更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刺激城市资源、人才的流转,进一步提升城市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甚至能促进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的有机融合。可以说,“1.5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不仅为环线城市和地区带来产业、物流、信息、科技等方面合作的新机遇,也为居民就近就业、上学、就医、居住,充分发挥出组团式多中心城市布局的优势,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和精彩。
不过在融合的同时,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如果出现在两省份交界的地方,应该由谁建,由谁管?一个省,按照本省规划建好相应设施,而邻省在相邻区域的规划却并不一致,应该如何协调?以及相应软硬件设施的统一更换和改造,都应该在京津冀“交通圈”的大战略下,得到关注。因此各省份在做自己省内进行交通圈规划时,也需要跟邻省在同一张图纸上做规划,事先考虑是否需要与临近省份对接,而不是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规划。否则,出现相邻区域功能规划矛盾,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就会出现问题。
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城市都在致力于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各个省份内部其实交通线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现在整体的交通网络并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普及,随着铁路线上建设技术的更新,全国各地也会有更多的“1.5小时交通圈”的出现,随着“大交通”格局的逐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交通体系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无缝”连接。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