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王凯:从城市经济的角度讲 疫情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城市动力的更替问题
发布时间:2020-6-1616:55:9来源:凤凰网财经作者:未知点击量:458   

  凤凰网财经讯 6月15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夏季论坛举行,主题是“重塑韧性城市:疫情应对与发展反思”,本次论坛以演播室在线直播形式举办,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演讲中表示,这次疫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特别是城市建设中城镇化的问题和城市管理的重点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城市经济的角度来讲,最大的影响是城市动力的更替问题,因为我们过去四十年是通过出口加工,全球化的这样一些导向,现在带来的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我们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是文字实录: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主持人好,汪部长好,各位老师好!听了前面的老师们的演讲很受启发,作为一个规划师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后疫情时代的规划选择”,主要讲三件事情。

  一、本次疫情对城市的冲击和影响

  这次疫情的影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发生在武汉,这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的规划建设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我们在疫情暴发后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我谈几点。

  1.1 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城市问题

  (1)公共医疗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在这次疫情突发之后,我们会发现公共医疗资源的不足,前面李院长也比照了新加坡发热门诊的数量,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从武汉这次的情况来看,单看它的千人医疗的床位数,三甲医院还不少,但是传染病医院包括床位数是严重不足的。

  医疗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大量医院集中在中心城区。北京上海、国内的这些大城市都是这样,所有的好医院都集中在中心城区。我们原来讲一个数字,15分钟生活圈,这次疫情暴发后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能够到医院的小区还不到40%,这是比较大的问题。这是刚才谈到的基层卫生设施不足的问题,李院长谈到的新加坡,国内比照了北京和上海。那次我也讲到,新加坡差不多600多平方公里,800多家,上海差不多6000平方公里,如果比照新加坡的密度,上海应该8000家,但是现在差了很多,这就是基层医疗设施不足的问题。

  (2)基层治理能力弱,水平低。

  一个是社区,社区是现在基层管理的核心单元,但现在谈到的社区,民政部谈到的管理概念上的社区和实际生活当中的社区其实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看到的社区,武汉的社区规模普遍比较大,这么大的社区上万人的社区,它的管理人员数量是严重不足的,比照上海而言小很多,所以上海在防控的方方面面的能力,方方面面的效率比较高,其实是和我们基层社区的实际规模是有关系的。还有这次疫情高发和老旧小区有关系,老旧小区的设施老旧,服务设施不健全,这也是疫情高发的原因。

  这是第一个原因,从疫情暴发后看到的一些情况。

  1.2 通过疫情反映出的城市潜在的问题

  前面有老师提到了,比如说高层高密度住房建设的问题,这比较显著。高层高密度的电梯是流行病传播的重要的途径。

  过去20年,我们发展这么多年,大量的高层高密度地区容积率过高,也是造成现在问题相对集中的原因,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是住宅建设的问题。前面有老师谈到,现在大家觉得高层高密度的居住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们在过去的旧改当中,不太重视老旧小区改造里面的健康问题。老旧小区现存规模比较大,涉及人口比较多,建筑成套率低。这次大家封闭了几个月后,突然发现成套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如果没有配套的客厅、卫生间和厨房的话,这几个月是没有办法生活的,所以建筑的成套率成为下一步旧改里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措施。还有一点城市各级的健康空间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封闭小区之后,很多人的出行范围大大降低,因为不上班了,也不出去了,忽然发现小区的公共空间非常重要。很多高密度的住区里没有这些,所有的地都盖了房子,周边也没有小的公共空间和公园绿地,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宅前屋后的空间,老人和儿童都没有地方去,这是我们在疫情暴发后发现的一些空间上的问题。

  从这次新冠疫情突法来看,过去在城市建设中,现在回头看,我们在安全、健康、基层民生的保障上是有短板的,在下一步我们要更加关注安全、健康、基层民生,现在讲韧性城市以技术角度比较多,以人民为中心怎样建设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大家要关注的问题。

  二、对疫情中长期的分析

  这次疫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特别是城市建设中城镇化的问题和城市管理的重点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城市经济的角度来讲,最大的影响是城市动力的更替问题,因为我们过去四十年是通过出口加工,全球化的这样一些导向,现在带来的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我们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有一点前面讲到的这么多的问题,就反映了我们在城市发展中需要切实补短板,一方面是补原来的不足,比如基层医疗的东西。二是前面汪部长提到的,通过新基建更新我们的设施,提高我们的能力。

  2.1城市动力的更替方面。

  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所谓的后全球化,经济学家谈论比我们多,我个人感觉过去四十年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发展动力在目前这种大的背景下,确实存在新旧动能的切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这是我们做的一些分析,过去我们是全球循环的这种资源、生产、产品,在新的时代可能要回到一定地域范围里的这种循环,而不是过去简单的全球的大循环。

  (1)一是要构建内需驱动与面向出口相结合的城市经济体系。

  2000年以后,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经常提到城市发展动力问题,经常指出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不够,所以还是推动着这件事情。现在回头来看,可能有些事情还要两面看,特别是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内需驱动和面向出口要结合起来。

  (2)转型发展。2008年以后,规划界已经在讨论转型的问题,但这次的疫情爆发,前些年我们谈的绿色、韧性健康的理念在转型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需要,不管是海绵生态的绿格,景观林地的建设这样一些安全性的设施,以及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都对城市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3)“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发展怎样和大的战略结合,建立一个新时期的国家空间格局是现在需要认真思考的。过去我们是面向太平洋,讲的比较多的是环太平洋经济的发展,现在这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过去多年我们讲的双向开放,东西两侧,特别是往西“一带一路”海上和路上,这两条线带来的影响就很大,过去向东开放是重点,现在向西开放可能中西部的城市有了发展的机会,它的发展的能力、人口规模、现代化的水平都是要思考的问题。这是从疫情影响和经济动力的方面思考的问题。

  2.2补短板

  城市基本服务的补短板,医疗、公共服务甚至公共空间活动的绿地都是不足的,另外就是前面已经谈到的基层治理,我们的社区规模,社区的配套设施。有些细节大家都能体会到,这次一封闭小区买菜就不方便了,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这些快递是进不了小区里面的,甚至于理发没地方去了,这都是我们在基层服务和治理的一些短板。

  (1)城市基层服务补短板

  如何健全涵盖公共卫生和公共服务的设施服务体系,讲了很多年,通过这次疫情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实实在在的做起来。

  韧性设施,不管是公共安全的应对,包括信息化的反馈机制,包括应对疫情的一些交通应急管控方面的 设施。

  (2)基层治理的补漏洞

  怎样加强基层的社区治理,包括前面我提到的公共空间建设,过去大家是作为绿地配套的概念,现在是一个健康的概念,已经是一个人的健康生活的基本的组成部分。

  三、后疫情时代的规划选择

  为什么说这件事?前些年我们大发展的时候,伴随全球化,我们的规划重点大量是新区新城,这是随着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大量的开发区和工业区的建设,建新区,促进农民工进城做新城,新城新区是规划的重点,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城市结构不断的调整等等。

  这个时代会有一些变化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就是怎样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前面很多专家都谈到了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我们也在分析到2035年大概75-80%,之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而在这么一个15年的发展的时间里,可能更多的是人居环境的品质建设问题,为老百姓提供健康、宜居、可持续的空间,怎样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用好,国土空间的整治,还有人居环境的建设。

  我个人感觉规划过去这些年做得比较多的,新区新城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扩张,要进入到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的整治,另一条线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的建设。

  总的来说,加强人居环境的建设,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中央发了很多文件,这里不细说了。

  规划的关注点可能会变化。

  (1)规划的关注点可能会从宏观转向微观,最近一些年上海做了很多工作,《街道设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海绵城市》甚至一些很小的细节《城市的色彩》《城市的家具》等等。

  (2)接地气的规划,微更新,提高社区的服务品质和增强服务设施,做一些不是大张旗鼓的事情,而是一些渐进的小的改进的措施

  包括前面我谈到的小的公园,小的绿地和公共空间这样一些事情。

  (3)接人气,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在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我觉得也要提出老人友好型城市,两头,一个老人一个儿童,是我们以人民为核心的很重要的方面。

  在规划的工作方法上要充分协调,过去我们做新区新城规划的时候,因为都是拆光了,农民工迁走了,不需要和别人商量了,但现在规划要做到城里和做到社区就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社区层面、居委会层面、老百姓层面是我们规划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4)接智气的规划,现在有了手段,过去对人的去向和密度有一些手段,现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准确把握人的出行、人的密度和人的需求,这就是智慧化能够促进规划工作的高质量,这都是使用了一些智慧化手段,包括一些模块化的道路铺装,包括一些共享出行的街道设计等等。我们觉得要和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结合,过去我们的规划是宏观偏多,现在要和具体的建设规程紧密结合,这样既和转型发展结合起来,也能和规划的实施结合起来。

  总之,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社会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结构性的矛盾日益显现,新冠疫情的突发把过去四十年中建设的一些不足和短板暴露比较充分,城市规划转型是必然的。

  疫情也暴露了世界经济一些整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不确定性在增加,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开放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要走一条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规划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就做这么一个不成熟的发言,供大家参考,谢谢。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