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上海三分之一家庭拥有小汽车,去年新能源小客车推广量达12.1万辆创造历史新高!
发布时间:2021-3-3116:48:42来源:周到上海作者:周到上海点击量:1059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今天上午发布《2018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显示,2020年上海交通出行总量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去年年末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上海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快速增长,至去年,全市注册机动车469.1万辆,其中小客车397.1万辆,同比增加26.7万辆。根据2019年本市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全市拥车家庭占比为34%。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邵丹介绍说,上海小客车保有水平显著提高,出行强度明显下降。根据2019年本市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全市拥车家庭占比为34%,较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全市小客车拥有率水平为222辆/千人,较2014年提升68%,其中外环线以外区域的小汽车千人保有量约257辆,远超中心城179辆/千人的水平。小客车工作日出行强度进一步降低,2019年小客车平均每车每日行驶里程下降至25公里(2014年32公里)。

  疫情对客货运输产生波动影响

  202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350万TEU,同比增加20万TEU,连续第11年领跑全球。内贸线成为箱量增长的新动力,全年集装箱内贸线吞吐量711.8万TEU,同比增长12.5%,刷新了历史纪录。

  中国制造支撑外贸箱需求强劲反弹,尤其进入三季度以后,随着海内外市场货物需求量进一步增大,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止跌回稳、增幅逐步扩大。

  对外客运受疫情影响较大,内循环支撑需求复苏。2020年春节前15天全市对外旅客发送量为1178万人次,同比增长4.2%,受疫情爆发影响,节后25天旅客到达量为347万人次,同比减少75.8%。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旅行需求逐步恢复,10月铁路日均对外旅客到发量61.3万人次,达到同期的84%;国内航班日均客流24.4万人次,同比增长8.4%;公路自驾出行客流增多,省界道口流量4月已经超过同期的4.1%,增幅逐渐扩大。国际及港澳台航班的旅客年吞吐量520万人次,同比大幅下降87.6%,至今尚未恢复。

  城市交通已经基本恢复常态

  《年报》披露,上海的道路交通需求于2020年上半年基本恢复,4月快速路工作日拥堵指数超过同期水平,同比增长4%。6月市域公路网恢复到常态水平,下半年路网日均流量136.6万辆次,同比增长11.5%。

  同时,公共交通和城市客运于下半年逐渐复苏,轨道全网(含磁浮)9月日均客运量987万乘次,恢复至同期的92%,12月工作日最高客流已接近疫情前的1200万乘次水平。

  还有公共汽(电)车,去年9月日均客运量达到458.4万乘次,恢复至同期的81%。网约出租车客运量下半年同比增长12%,巡游出租车客运量恢复至78%。共享单车日活跃车辆数稳定在45-55万辆,单车日周转率为5.0次左右。

  总体来说,2020年交通出行总量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年末已经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

  轨道交通已成通勤主体交通方式

  上海市民的出行情况如何?《年报》显示:中心城平均通勤出行距离从2014年的10.2公里增加到11.1公里,通勤出行的平均时耗仍维持在42分钟左右。中心城公共交通(轨道、地面公交、轮渡和大客车)在通勤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41.6%,较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方式通勤占比由2014年的48%提高到58%,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通勤的主体交通方式。

  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增至772公里(含15号线),轨道站点可达性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内49%的人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轨道交通车站,其中浦西内环内区域达到82%。

  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快速增长

  至2020年,全市注册机动车469.1万辆,其中,小客车397.1万辆,同比增加26.7万辆。市区号牌上牌量同比增加11.5万辆;沪C号牌上牌量同比增加5万辆;新能源汽车推广量12.1万辆,创历史新高,累计推广量已达42.4万辆。

  具有市域通行权的沪牌以及新能源号牌持续快速增长,合计增加21.7万辆,为2019年的1.5倍。具有部分区域通行权的沪C号牌增速显著放缓。根据保险同业公会统计,在本市购买保险的外牌车辆为154.9万辆,同比减少约10万辆。

  受小客车总量持续增长等因素影响,去年道路交通拥堵有所加剧。11月实施了快速路外牌小客车限行调整政策(新增10-15点限行时段),快速路系统平峰时段运行有所改善,10-15点平均小时流量环比下降12%;地面道路运行基本稳定,中心城地面干道平峰车速在25公里/小时左右。

  受具有市域通行权的沪牌以及新能源号牌小客车持续增长的影响,高峰时段快速路系统运行压力依然较大,早、晚高峰拥堵指数环比分别上升3.4%、5.7%,早、晚高峰车速分别为37.4公里/小时、39.5公里/小时,中心城地面干道高峰车速维持在18公里/小时左右。

  停车压力有所增加,共享智慧停车有序推进。道路停车方面,疫情期间为应对小汽车出行需求,共增设125处道路停车场,随着公共交通的恢复,目前51处临时道路停车场继续延用,其余取消。12月,在黄浦区丽园路和徐汇区襄阳北路开始试点限时(白天每次限停1小时)道路停车场,为提升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开拓了思路。共享停车持续推进,2020年本市共创建168个共享停车项目,泊位规模8887个,共享泊位累计达3.13万个,其中,服务住宅小区的项目占实施泊位数的80%。行业管理方面,建成上海市公共停车管理平台,“上海停车”APP正式上线,已覆盖全市4300多个公共停车场库、收费道路停车场的89万个公共泊位,逐步实现对在线支付和信用支付方式的支持,停车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自动驾驶”场景走进市民生活

  据介绍,15号线是首条全线全功能一次性开通最高等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地铁线路;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已达560公里。

  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化快速推进,本市共有各类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约1.35万辆,建成区公交车已经全面新能源化。新能源出租车累计上牌达7912辆,同比增加6035辆,增幅321%。充电设施布局更加完善,车桩比约为1.1:1,公共及专用桩充电量同比增长0.5倍。

  交通秩序和安全进一步改善。交通大整治常态化推进,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约28%。

  预计今年交通运行压力持续加大

  随着疫情的受控缓解,经济社会加速复苏,预计交通服务人口进一步增加,加上进博会、花博会等各类重大活动,交通运行压力持续加大,对城市交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交通方面,2021年春节,更多市民选择就地过年,节后本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快速增长,初八达到1393万乘次,恢复至节前工作日的96%,高于往年同期84%的水平。预计随着天气变暖和疫苗的推广,2021年市域内本市人员出行总量较常态会有小幅增长。

  交通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交通施工影响有所加大。“十四五”开局,涉及对外交通枢纽、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道路等方面的50余项重大和大型工程项目将加速推进。预计续建项目如军工路快速工程、武宁路快速化、G15嘉浏段拓宽改建等对区域交通影响将进一步扩大。新开工项目中,内环高架更新工程、漕宝路快速路、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杨高路改建工程、浦东机场T3航站楼建设等项目对交通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大。年内济阳路(卢浦大桥-闵行区界)快速化、龙东大道(罗山路-G1503公路)改建、浦江路越江隧道、S7公路(月罗公路-宝钱公路)陆续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4号线建成投运,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

  随着轨道运力的增长,以及出行量的恢复,预计2021年轨道交通工作日均客运量规模将达到1150万乘次,较2019年小幅增长,其中新开通线路区段(10号线二期、18号线南段,15号线)工作日均客流在50万乘次左右,这对换乘接驳组织、疫情防控以及大客流应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