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长三角儿童友好城市亲子“嘉”游活动举行。来自长三角五镇的50组家庭分成4支队伍,探索嘉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政策友好等各个细节。
这场温馨的活动,正是嘉兴联动长三角多地深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鲜活实践。
3年来,嘉兴立足区位优势,以“共绘、共建、共护、共筑”为核心,串联上海青浦、金山,苏州吴江及长三角五镇联盟(嘉善姚庄镇、西塘镇,青浦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黎里镇),构建起跨区域儿童友好服务体系,累计联动开展各类活动近60场次,让“一米高度”的幸福在长三角大地不断延伸。
机制破界:
联盟搭台让资源流动起来
“以前带孩子参加研学,跑一个城市只能体验一类项目,现在一条线路能打卡苏浙沪多个特色点位,太方便了!”来自上海青浦朱家角镇的家长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长三角儿童友好协同发展的红利。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嘉兴牵头搭建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在发挥效能。
为了破解“跨界办活动难”的问题,嘉兴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五镇家庭教育联盟,创新“轮值主办”机制,与上海金山签订《生态研学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活动组织规范,解决了行政壁垒带来的资源分割问题。
依托长三角妇建联盟,长三角五镇的心理辅导、科技创新、非遗等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形成“活动共办、资源共享、问题共解”的工作格局。今年初以来,上海、苏州、嘉兴等地已轮流主办活动20余场次,让跨区域联动成为常态。
目前,长三角五镇家庭教育联盟已整合50余名优质师资、30余节精品课程,实现“一课多域共享”。交通先行更让协同无界,“有轨电车红船少年号”“嘉兴游3路友好公交”的开通,搭建起长三角儿童“无忧出行”通道,配合涵盖交通、医疗、文化等领域的18项资源对接清单,让跨区域享受儿童友好服务成为日常。
空间串联:
主题线路点亮成长版图
在嘉善姚庄镇的五彩姚庄研学基地,来自苏州吴江黎里镇的孩子们正跟着农艺师体验农耕乐趣;不远处的良壤有机农场里,上海青浦金泽镇的亲子家庭则忙着学习自然知识。作为长三角亲子研学的“热门打卡点”,这两个特色单元今年接待量大幅增长,成为跨区域空间共建的典范。
近年来,嘉兴以“主题化线路+特色单元”为载体,精心串联起“童味、童创、童玩”三大主题跨区域线路5条,涵盖生态研学、绘画创意实践、亲子游乐体验等内容,实现了“一地打卡、多域体验”。22家儿童友好单元星罗棋布,构建起覆盖长三角五镇的儿童友好空间网络。
这些空间更因儿童参与变得愈发温暖。
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的儿童活动区里,滑梯、攀爬架等12套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不断。这个改造项目的灵感,源自“1+5+N”长三角儿童观察团的建议。“我们发现社区原来的活动区域设施不足,就提了改造建议,没想到真的被采纳了!”观察团成员小宇自豪地说。
截至目前,该观察团已组织长三角儿童走进一体化发展场景20余次,提出环境保护、乡村发展、设施优化等意见建议50余条,其中12条被纳入区域儿童友好建设规划——上海青浦朱家角镇根据儿童建议优化景区设施;苏州吴江黎里镇完善河道周边安全保障,让儿童从旁观者真正变身建设者。
活动赋能:
品牌效应传递友好温度
“妈妈你看,这是红船模型!”在“童行嘉兴,红船筑梦”亲子“嘉”游活动中,来自上海金山的7岁男孩小辰拿着文创产品,与妈妈一起打卡嘉兴南湖的相关场馆。当天,长三角亲子家庭沿着“南湖—水乡客厅—祥符荡科创绿谷”路线,在研学中感受红色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而在“长三角百名儿童体能挑战赛”现场,来自苏浙沪的小选手们互帮互助,在快乐体验中共同成长。
这些品牌活动已累计吸引1500余名儿童、500余组家庭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嘉兴深谙家庭参与的重要性,以“亲子共融”为核心设计活动内容,通过“家长引导+儿童探索+家庭分享”的流程,让家庭成为儿童友好理念的传递者。
在“世界儿童日”“家庭建设月”等节点活动中,嘉兴还联动上海、苏州等地开展生态调查、水质检测、基地研学等实践活动,100组家庭共绘“友好愿景墙”,不同城市的愿景在画布上交融,成为长三角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同时,嘉兴还联合长三角多地研磨共享家庭教育精品课10堂、举办亲子沙龙3次,让友好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机制共建、空间共享、活动共办……嘉兴以长三角协同合作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特色之路。
未来,嘉兴将持续拓展长三角儿童友好“朋友圈”,强化数字化支撑与专业力量协同,打造生态友好、文化友好等特色IP,让更多跨区域活动落地生根,让跨区域共建共享的儿童友好之花在长三角绽放得更加绚烂。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