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规划建设
张弛有度@基于韧性的城市防疫交通系统规划与管控策略
发布时间:2020-3-2920:3:59来源:无远不往公众号作者:无远不往点击量:1394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昨天介绍了基于韧性的防疫交通系统所具备的五个特征,将防疫交通系统“武装”成了一只打不垮的不倒翁。今天将继续针对疫情不同阶段的特征从动态性、易达性、多样性、智慧性和资源性等角度给出城市防疫交通系统的韧性提升策略。

  目前医学界较为流行的传染病传播模型有SI模型、SIS模型以及SIR模型,其中SIR模型(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 Model)将人群分为三种类型:易感者、感染者和移出者,当前已在国内外重大疫情预测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依据“新冠”疫情的发展状况,结合SIR模型可以将城市交通系统在疫情下经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平时阶段、疫情潜伏阶段、疫情爆发阶段、后疫情阶段以及恢复提升阶段。

  

  针对平时阶段,应加强15分钟生活圈和交通系统多样性的建设。城市交通系统应注重出行易达性和系统多样性,要构建“以人为本”,且可在任何时期均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多状态韧性系统,避免向简洁、脆弱、聚集的方向发展。15分钟生活圈可将城市离散化,使社区变为城市最小单元,从而有效提升了居民出行的步行友好性和易达性。交通系统多样性则在疫情时期根据出行距离为居民推荐相应优先工具,一种交通工具瘫痪其它交通工具可及时顺利上路作为补充。


  针对疫情潜伏期,应构建城市疫情风险评价体系,并依据风险等级实施精细化管理。城市交通系统应与公共卫生部门等机构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建立城市疫情风险评价体系,通过绘制风险地图等方法实现风险可视化供居民及社会机构参考。依靠qr-BNB国家应急码体系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实体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避免“一刀切”的脆弱化交通管制,引导居民避免选择高风险交通工具、出行路径等,变被动防疫为主动预防。

  


  面向疫情爆发期,注重隔离阻断信息化和物资保障动态化。市民居家隔离和各地区合理的交通阻断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途径。融合疫情数据、社区数据、GPS轨迹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实现出行轨迹追溯和个人健康交叉验证,通过信息交互提升城市交通韧性。

  为应对后疫情时期,通过甄别健康人群以及减少不必要出行达到减小交叉感染风险的目的。加快建设qr-BNB国家应急码体系,防止各地“健康码”再次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打破IT领域存在的数据壁垒,实现联防联控,全力保证健康人群的正常复工和流通。

  针对恢复提升阶段,仍需继续保持警惕,防止疫情发生反弹。通过提升乘客出行的安全性和公交系统吸引力尽快恢复城市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模式,并以低密度客流和少接触的目标,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防疫水平。如果工作性质允许的居民可以在家办公,不仅可以在源头上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也可有效减少疫情下交通场所交叉感染的概率,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

  面向防疫的韧性城市交通系统要实现根据疫情发展状态变化快速切换应对策略,这需从平时阶段通过提升易达性和多样性来预防准备;在疫情潜伏阶段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及时实现城市疫情风险的全方位数据化,并依据风险等级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疫情爆发阶段通过引入出行信息申报和监控系统,并结合信用机制来确保出行信息的必要性、真实性及可追溯性,并通过供给侧的动态化调整保障刚性出行;在后疫情阶段需通过智慧化手段快速甄别健康人群,控制客流密度,避免交叉感染。最后在恢复提升阶段通过预约出行及无接触物流等具有潜力的智慧化手段从源头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恢复改善。这样每次循环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一次螺旋式优化升级,实现城市交通系统韧性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