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2年 第1期
《城市交通与法治》解读
点击量:246

作者:汪光焘,周继东,沈国明
杨超,陈小鸿,等
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 年8 月

  陈小鸿1, 2,涂颖菲2

  (1.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804;2.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上海 201804)

  《城市交通与法治》既是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系列教材之一,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为满足交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本书尝试从法律制度框架来认识城市交通的新问题、新挑战,尝试针对城市交通高效运行与公平服务角度提出完善法治化赋权机制的需求。

  编写背景

  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与核心驱动要素。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至今,交通问题已经不是某一种交通工具或某一类基础设施产生的问题,也不是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某一个环节导致的,而是社会问题、管理问题与技术问题的综合体现,需要管理者、从业者、出行者学习法律知识,建立法制化思维。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既给城市交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城市交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综合性问题、新的问题,更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规制,才能使其有序地融入到既有的城市建设、运行、管理体系中,并更好地形成有机更新。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述:“城市交通的研究要跳出围绕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和运行服务三者开展研究的局限,着力于研究创建新型的‘政府—企业和社会,法人—公民’协同机制”,亟须从城市交通依法治理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同时,作为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交通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也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城市交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与综合交通运输相比,城市交通的特征之一是运作机制与城市行政区划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就使得城市交通的地方立法往往具有地方特点,同时涉及的领域和事项较为宽泛且重叠,涉及的法律关系也更复杂,既有民商制方面的法律关系,也有大量行政法律关系,以及环境、劳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关系,这就使得城市交通立法具有独特性。不同于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针对特定领域的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城市交通的法律法规数量还相对有限。同时,涉及城市交通运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条文,又大量、散见于繁多的各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中,给城市交通研究者、管理者带来学习与应用的困难。本书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为城市交通领域的非法律专门人才,提供一本能全面解读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如何建立法制化思维以认识并破解城市交通新问题的书籍,满足城市及城市交通高级管理人才、即将从事城市交通工作的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全书概览

  本书共四篇、十八章。第一篇主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理,后三篇则从不同角度阐释城市交通法治的理论问题。其中第二篇是关于城市交通法治基本理论的探讨,第三篇是对城市交通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第四篇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城市交通法治问题与解决思路。

  第一篇是全面依法治国导论,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本篇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法的基本原理,法的一些基本范畴与概念,包括法与法律、法律关系、法的形式、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三篇内容的基础。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等。这部分内容能帮助准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特征、内涵以及历史方略,认识法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第二篇是城市交通与中国法律制度,介绍有关城市交通法治的基本理论。从第五章到第十章依次展开具体内容,让读者能进一步认识城市交通法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篇内容从城市交通的内涵和目标切入,介绍了城市交通和中国法律部门的关系,通过分析法律体系中各法律部门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讲解城市交通多主体相关行为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关系,重点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交通法治的需求,并从法律视角讨论了城市交通、都市圈交通、城市群交通在行政建制、财政体制、运行机制方面需要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三篇是城市交通相关行为适用现行法律规定,对当前城市交通法治面临的一些需要重点关注问题进行探讨。阐述在城市交通多元主体中,无论是管理部门与企业,还是出行者个体,在绿色出行、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工程建设、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登记及使用等各种交通行为,依法治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如何运用城市交通法律法规的知识来解决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和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城市交通法治建设的建议。本篇对近年来城市交通焦点和热点问题,从法理与法律制度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第四篇是城市交通典型司法案例。通过对社会关注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城市交通民事、行政和刑事司法案例的事实和法律应用分析,探讨案件中蕴含的法治理念、法治逻辑以及法律适用的一些具体考量,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运用法律思想、法律工具、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虑到国外交通相关的立法及法律体系对中国司法实践的借鉴意义,本书以附录形式介绍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与城市交通有关的法律法规,阐述了这些法律法规的适用事务以及应用范围。

  特色阐释

  本书编写过程充分体现了法律、管理、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但内容上并不是“法律”和“交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既从法治视角研究城市交通的基本问题,又从城市交通治理要求看法律规制和法治的回应与发展,是法律与城市交通在基础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机融合。作为一本专著同时也是研究生教材,本书内容兼顾了理论性与实用性。相信这本书既可以支撑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建设,也可以在城市交通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培训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本质与特色,本书由在9所高校从事法学、城市交通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以及中央与地方有立法、执法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编写完成。原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先生从这本书的构思、大纲编写到撰稿和审稿,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亲自参与了重点章节以及一些重要观点的讨论和修改,并为本书撰写了前言和后记。本书编写期间,正值2020年11月党中央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本书编委会以此为纲领,调整了书稿结构、增加了相关内容,力求让读者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敬畏法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治理城市交通的能力和水平。

  推荐语

  城市交通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不仅涉及交通工程,还涵盖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需要多专业支持和跨学科融合。本书既是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系列教材之一,也为研究城市交通问题的读者提供了审视问题的新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新维度。作为主要编著者之一,笔者特别向关心和关注城市交通研究的广大读者推荐《城市交通与法治》一书,相信本书会在推动城市交通的依法治理中发挥作用。希望本书对城市及城市交通的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均有所启发,帮助大家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以分析、应对城市交通治理的新问题、新挑战,更期望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因此而产生新的交集、新的思想,为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