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靖远城市交通,2024,22(5):09-10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逯靖远 杜景州 郭栋梁城市交通,2024,22(5):11-20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在建设韧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评估并发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 安全提升对策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交通系统韧性理论的概念和特征属性,以郑州 市交通系统为例,提出构建包含枢纽体系安全、对外疏散保障、应急通道支撑、道路网络韧性、公 共交通支撑、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设施韧性和交通应急响应等8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的郑州 市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分析郑州市交通系统的安全韧性现状,并从提升枢纽体系安全、构 建对外立体救灾网络、增加关键通道多样性、提升道路网络稳健性和冗余性、增强公共交通服务安 全性、增加交通设施功能多样性、提高交通系统智能化等7 个方面制定郑州市交通系统韧性提升策 略。研究结果对于全面提高郑州城市交通系统的防灾应急预防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促进城 市交通系统韧性评估和韧性能力提升
杨嘉 谢昭瑞 卞长志 杨少辉 孙娟城市交通,2024,22(5):21-26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中国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动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发 展既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枢纽自身发展的阶段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与要求,从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枢纽运转效率、枢纽经济带动等维度对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发 展现状进行评估,同时对其优势和短板进行分析。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 通枢纽城市,从提能级、强辐射、增效率、促融合等4 个方面提出推动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发 展的策略与行动建议。通过不断提升枢纽内外双向辐射能力,增强资源要素全球配置能力,推动郑 州综合交通枢纽由做大向做强转变
郭栋梁 马军瑞 杜景州城市交通,2024,22(5):27-34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依托高铁枢纽推进周边区域开发,促进交通、产业、空间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铁路建 设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系统回顾郑州东站及周边区域规划实践,总结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成功 经验,包括高铁枢纽选址契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站城融合综合交通体系、枢纽-产业-空间 互动融合,以及立体空间互联互通。结合规划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高铁枢纽建设应当向开放 融合的城市综合体转变,以提供一流服务为目标,科学预留高铁枢纽配套设施。自投入运营以来, 郑州东站对周边区域带动作用凸显,体现了高铁枢纽与城市共生的理念,实现了规划初期枢纽驱 动、站城融合的发展设想,枢纽核心区已成为中原区域最具人气的商务核心。未来郑州东站将向智 慧化、共享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更好满足站城融合的发展要求
郝晓云 李光磊 陈文斌 武明超城市交通,2024,22(5):35-41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承担着城市公共交通主骨架作用,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 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基础工程。通过对郑州市既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适应性进 行分析,论证航空港区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的必要性。借鉴国内外类似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提 出航空港区三级六类轨道交通功能层级。采用多种方法预测航空港区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秉承分层 级、先对外、后对内的规划思路以及对外强联系、内部成体系的优化理念,按照区域协同、组团融 合、服务优化的优化策略,对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快线B以及普速线路提出优化方案,并对线路 运营组织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后航空港区轨道交通线网规模274.8 km,串联重要节点和组团中 心,覆盖主次客流走廊,对建设“轨道上的航空港区”具有重要意义
杜景州 郭栋梁 马军瑞城市交通,2024,22(5):42-49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高密度立体复合街区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组成的核心,构建立体步行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空间行 人多样化和高品质出行需求。通过总结高密度立体复合街区特征和立体步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明 确步行系统与街区空间形态关系。提出高密度立体复合街区内步行系统构建要点,包括深入调查研 究、精准预测需求、合理布局网络和明确落地实施,并进一步提出创新的关键点是缓解高密度街区 对行人的压迫感、满足复合街区内多元化的步行需求和统筹街区空间的立体化。以郑州东站东广场 核心区为例,分析其集客运枢纽、商务、商业、休闲、居住等多功能复合的空间特征和指标规模, 以及立体复杂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形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多层次步行空间,构建地下、地 面、地上多维度立体步行网络,且以灵活便捷的空中连廊建设形式和面向实施的指标控制要求保障 方案落地实施,以支撑街区内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
干靓 凌云 李健城市交通,2024,22(5):50-56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日益频繁的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愈加严重的影响,亟须关注应急救援需求的变化特征以及与 之对应的应急救援可达性水平,以此提升城市应急救援的动态响应能力。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通过社交媒体数据识别求救点和道路阻碍点,分析“7·20”特大暴雨背景下应急救援需求的时空分 布特征。基于供需协调的视角,利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评估城市应急救援可达性。研究结果表 明,应急救援需求具有动态集聚分布特征,同时应急救援可达性存在供需错位。最后,从完善应急 救援通道网络、建立应急救援可达性智能评估平台、优化应急救援资源的空间布局三方面提出优化 策略
左利兴 张豪 张增棨 李丹阳 张铮 刘乃钰城市交通,2024,22(5):57-65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城市道路是应急救援的重要载体,有效降低超标降雨带来的风险对于韧性城市建设至关重 要。综合考虑降雨量、道路积水深度、最大允许退水时间,确定超标降雨的交通风险边界条件。基 于郑州“7·20”特大暴雨的道路受灾状况、交通运行情况,分析超标降雨情况下的道路风险区,指 出传统平坦低洼叠加高路基区域,城市易涝区叠加交通拥堵、高架快速路匝道等区域的灾时风险性 较高。然后,从构建特级应急通道网络、完善应急疏散方案、道路行泄通道精细化设计等方面提出 超标降雨情况下城市道路交通应急响应策略。最后指出,面临超标降雨等极端天气时城市道路交通 应从顶层规划、精细化设计、应急管理等多环节着手,提高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综合防灾能力
杨臻 张豪 吴文学 王俊城市交通,2024,22(5):66-74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25日 + 显示摘要(点击可直接显示摘要)-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影响城市防洪防涝安全的关键要素,城市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 显。郑州市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契机,深刻汲取“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于2023 年2 月发布 《郑州市竖向规划编制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构建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协 调的“3 个层级、5 个类别”竖向规划编制体系,建立了因地制宜、刚弹相济的管控传导机制。结 合郑州市发展特征和既有规划体系,《工作指引》梳理传统竖向规划的症结问题,明确各层级竖向 规划内容和深度,从分层控制、统筹时空要素、规划协同、坚持安全底线、规划管理等层面探讨竖 向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策略。《工作指引》将促进竖向规划的有效管理,推动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完善,提升城市韧性承载能力